重视新媒体素养差异 促进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全面提升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高宏斌 李秀菊 等 发布时间:2019-01-21 11:38
青少年的新媒体素养发展水平日益成为影响青少年使用新媒体开展科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基于我国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发展水平和差异性分析,探究影响青少年新媒体素养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于促进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青少年新媒体素养处于中等水平且差异显著
(一)我国青少年新媒体素养处于中等发展水平
Jenkins 等人提出的新媒体素养理论包含 12 项基本技能,分别为动手操作技能、网络交际技能、互动交融技能、可视化技能、模拟仿真技能、身份转换技能、创作迁移技能、分布认知技能、多任务处理技能、集体智慧技能、辨别判断技能、跨媒体导航技能,调查设置了 60 道五级李克特量表题。数据处理分析的结果见表 1,所有技能的平均值均大于中间值 3 且符合正态分布。由此可知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各项技能水平均处于中上等,其均值多在 3.5 左右。其中青少年在新媒体素养方面的动手操作技能平均得分最高,为 3.6531,说明多数青少年能在新媒体环境的交互或动手操作过程中探寻问题解决的途径。多任务处理技能平均得分最低,为3.0767,说明与其他技能相比,青少年利用新媒体处理多项任务时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即对新媒体环境的掌控能力不足。
(二)我国青少年新媒体素养存在多重显著差异
为了解不同地区、性别、年龄和生活环境下青少年的新媒体发展水平是否存在不同,根据基本信息的统计数据分类,分别对性别、户口类型和年级做独立样本 T 检验分析,对地区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做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1、在性别差异方面,男生的模拟仿真技能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的创作迁移技能和跨媒体导航技能显著高于男生,其余技能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2、在户口类型差异方面,城镇青少年与农村青少年存在显著差异且城镇青少年 12 项基本技能的发展水平均高于农村青少年。
3、在年级差异方面,初中阶段青少年的集体智慧技能发展水平显著高于高中阶段青少年,但其网络交际技能、互动交融技能、可视化技能、模拟仿真技能、身份转换技能、创作迁移技能、分布认知技能、多任务处理技能、辨别判断技能、跨媒体导航技能的发展水平均显著低于高中阶段青少年。
4、在地区差异方面,在动手操作技能和网络交际技能发展水平上,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北部地区显著高于南部地区;在互动交融技能、身份转换技能、分布认知技能、辨别判断技能、跨媒体导航技能的发展水平上,中西部地区显著高于东部地区,南部地区显著高于北部地区;在可视化技能、模拟仿真技能、创作迁移技能、多任务处理技能和集体智慧技能的发展水平上,东西部地区显著高于中部地区,北部地区显著高于南部地区。
5、在父母受教育程度差异方面,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青少年新媒体素养发展水平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青少年的新媒体素养技能发展水平越高。
6、在青少年数字化媒体的接触度和使用率方面,不同接触度和使用率的新媒体素养理论的 12 项基本技能发展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接触度和使用率越高,其各项技能的发展水平越高。
二、集学校、家庭和社会之力,提升青少年新媒体素养
提高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各项技能,应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入手,根据青少年所处年龄阶段、区域位置、生活环境及家庭背景等情况,针对性地发展青少年新媒体素养。具体建议如下。
(一)学校层面:制定和开设新媒体素养课程
科学教育是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关键路径,学校适当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能有效提升青少年的新媒体素养。但就我国当前学校教育而言,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开设有新媒体素养课程之外,大多数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因课程开设条件不够或课程质量较低等问题难以推进,新媒体素养课程都还处于空白状态。作为提升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学校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新媒体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新媒体素养校本课程。对不同年级的青少年灵活安排课程模式,形成完备的新媒体素养课程体系。其次,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一支新媒体素养较强的师资队伍,尤其是要加强农村地区和教育薄弱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为新媒体素养课程的开设提供人力保障。最后,各学校也应积极引入新媒体设备并投入教学使用,为青少年创建良好的新媒体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新媒体素养。
(二)家庭层面:支持和引导青少年使用新媒体
互联网的普及、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电子产品的出现使新媒体成为现代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面对这种情形,多数家长往往“谈网色变”,对青少年接触和使用新媒体的时间和方式极力限制甚至禁止。所以,家庭因素也是提升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关键。首先,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基地,家长作为青少年的第一任教师,自身应具备一定的新媒体知识与技能,善于学习、尝试新事物,提升自身新媒体素养。其次,家长也应放手让青少年接触和使用新媒体,并以自身的新媒体素养引导和启发青少年,主动使用新媒体工具与青少年交流沟通。最后,家长也应鼓励青少年使用新媒体工具参与平台上在线社区、学习空间、科普论坛等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活动,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新媒体使用习惯。
(三)社会层面:吸纳和发挥各组织机构的作用
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也日益复杂多样。以政府部门、媒体机构和民间组织等为主体的社会资源成为提升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有效途径。首先,政府部门要将青少年新媒体素养发展纳入各级教育体系,勇于承担起指导者和规范者的角色,为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其次,各大媒体机构应凭借自身的媒体运营优势,针对青少年开展诸如网络文明用语征集、新媒体素材制作、新媒体作品竞赛等活动,为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提升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最后,要充分发挥民间团体和民间组织的作用,为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锻炼提供平台支撑,如组织青少年新媒体体验活动,创建新媒体交流社区等。
一、我国青少年新媒体素养处于中等水平且差异显著
(一)我国青少年新媒体素养处于中等发展水平
Jenkins 等人提出的新媒体素养理论包含 12 项基本技能,分别为动手操作技能、网络交际技能、互动交融技能、可视化技能、模拟仿真技能、身份转换技能、创作迁移技能、分布认知技能、多任务处理技能、集体智慧技能、辨别判断技能、跨媒体导航技能,调查设置了 60 道五级李克特量表题。数据处理分析的结果见表 1,所有技能的平均值均大于中间值 3 且符合正态分布。由此可知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各项技能水平均处于中上等,其均值多在 3.5 左右。其中青少年在新媒体素养方面的动手操作技能平均得分最高,为 3.6531,说明多数青少年能在新媒体环境的交互或动手操作过程中探寻问题解决的途径。多任务处理技能平均得分最低,为3.0767,说明与其他技能相比,青少年利用新媒体处理多项任务时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即对新媒体环境的掌控能力不足。
表 1 青少年新媒体素养基本技能发展水平概况


(二)我国青少年新媒体素养存在多重显著差异
为了解不同地区、性别、年龄和生活环境下青少年的新媒体发展水平是否存在不同,根据基本信息的统计数据分类,分别对性别、户口类型和年级做独立样本 T 检验分析,对地区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做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1、在性别差异方面,男生的模拟仿真技能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的创作迁移技能和跨媒体导航技能显著高于男生,其余技能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2、在户口类型差异方面,城镇青少年与农村青少年存在显著差异且城镇青少年 12 项基本技能的发展水平均高于农村青少年。
3、在年级差异方面,初中阶段青少年的集体智慧技能发展水平显著高于高中阶段青少年,但其网络交际技能、互动交融技能、可视化技能、模拟仿真技能、身份转换技能、创作迁移技能、分布认知技能、多任务处理技能、辨别判断技能、跨媒体导航技能的发展水平均显著低于高中阶段青少年。
4、在地区差异方面,在动手操作技能和网络交际技能发展水平上,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北部地区显著高于南部地区;在互动交融技能、身份转换技能、分布认知技能、辨别判断技能、跨媒体导航技能的发展水平上,中西部地区显著高于东部地区,南部地区显著高于北部地区;在可视化技能、模拟仿真技能、创作迁移技能、多任务处理技能和集体智慧技能的发展水平上,东西部地区显著高于中部地区,北部地区显著高于南部地区。
5、在父母受教育程度差异方面,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青少年新媒体素养发展水平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青少年的新媒体素养技能发展水平越高。
6、在青少年数字化媒体的接触度和使用率方面,不同接触度和使用率的新媒体素养理论的 12 项基本技能发展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接触度和使用率越高,其各项技能的发展水平越高。
二、集学校、家庭和社会之力,提升青少年新媒体素养
提高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各项技能,应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入手,根据青少年所处年龄阶段、区域位置、生活环境及家庭背景等情况,针对性地发展青少年新媒体素养。具体建议如下。
(一)学校层面:制定和开设新媒体素养课程
科学教育是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关键路径,学校适当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能有效提升青少年的新媒体素养。但就我国当前学校教育而言,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开设有新媒体素养课程之外,大多数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因课程开设条件不够或课程质量较低等问题难以推进,新媒体素养课程都还处于空白状态。作为提升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学校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新媒体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新媒体素养校本课程。对不同年级的青少年灵活安排课程模式,形成完备的新媒体素养课程体系。其次,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一支新媒体素养较强的师资队伍,尤其是要加强农村地区和教育薄弱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为新媒体素养课程的开设提供人力保障。最后,各学校也应积极引入新媒体设备并投入教学使用,为青少年创建良好的新媒体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新媒体素养。
(二)家庭层面:支持和引导青少年使用新媒体
互联网的普及、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电子产品的出现使新媒体成为现代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面对这种情形,多数家长往往“谈网色变”,对青少年接触和使用新媒体的时间和方式极力限制甚至禁止。所以,家庭因素也是提升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关键。首先,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基地,家长作为青少年的第一任教师,自身应具备一定的新媒体知识与技能,善于学习、尝试新事物,提升自身新媒体素养。其次,家长也应放手让青少年接触和使用新媒体,并以自身的新媒体素养引导和启发青少年,主动使用新媒体工具与青少年交流沟通。最后,家长也应鼓励青少年使用新媒体工具参与平台上在线社区、学习空间、科普论坛等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活动,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新媒体使用习惯。
(三)社会层面:吸纳和发挥各组织机构的作用
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也日益复杂多样。以政府部门、媒体机构和民间组织等为主体的社会资源成为提升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有效途径。首先,政府部门要将青少年新媒体素养发展纳入各级教育体系,勇于承担起指导者和规范者的角色,为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其次,各大媒体机构应凭借自身的媒体运营优势,针对青少年开展诸如网络文明用语征集、新媒体素材制作、新媒体作品竞赛等活动,为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提升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最后,要充分发挥民间团体和民间组织的作用,为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锻炼提供平台支撑,如组织青少年新媒体体验活动,创建新媒体交流社区等。
撰写人:高宏斌 李秀菊 赵立新 郑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