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媒体科教应用 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高宏斌 李秀菊 等 发布时间:2019-01-18 14:01
新媒体在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领域的应用,改变了现有的科学教育环境、模式和格局,拓宽了科学传播的路径、视野和范围。青少年作为科学教育的主体和科学普及的重点关注对象,其新媒体应用水平的提升对于其科学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在青少年科学学习应用中存在多种问题
(一)新媒体在青少年科学学习中遭到冷落
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过去几个世纪里承载着科学传播的重任。受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冲击,传统媒体披上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外衣”,摇身变成网络报纸、数字广播和数字电视。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青少年,也在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由于学习时间紧张、学业压力较大,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往往优先选择耗时少、信息量大、易于分享的新媒体。然而,在科学教育与传播领域,新媒体虽有着技术化的“外衣”,却因其呆板严格的信息呈现形式,并不能引起青少年使用其进行科学学习与交流的兴趣。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人们对新媒体属性的认识严重不足。新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应用仅仅是将原有科普内容转移到网站上或以电子内容的形式发布到最终运营商的终端上。虽然此类科学信息具备了新媒体作品的介质形态,形成了形式多样的新媒体科普产品,但是由于对“快时代”青少年新媒体消费习惯了解甚少,其内容组织模式和呈现形式缺乏针对性,导致调查中出现新媒体在青少年科学学习中遭到冷落的现象。
(二)专业化科普网站对青少年的影响力低
网络科普是全民科普工作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它是指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以专业科普网站等为传播源,以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科学精神为主要传播内容,以广大网民为传播对象的一种科学传播形态。而网络科普平台就是以激发公众科学兴趣、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目的,并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而构建的网络科普园地。但是调查发现,青少年对诸多专业化的科普网站并不熟知,针对青少年而建立的网络科普平台并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
调查列举了果壳网、微科普、科普中国、中国科普网、中国科普博览等五个专业性较强、权威性和认可度较高的科普网站和日常搜索最常用的百度百科平台供作答者选择。调查结果发现,以搜索引擎自带的百科词条等网络工具成为了青少年主要的科学学习手段,而专业做科普科教的网站却极少被青少年访问和使用,影响力较低,见图 1。究其原因,国内科普网站内容缺乏原创性、表现形式单一、内容更新缓慢等普遍存在的现象,造成了新媒体技术在科学教育与传播中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而搜索引擎“所搜即所得”的“快餐型”科学学习材料恰好满足了青少年真正的学习需求,因而广受认可。

图 1 青少年使用科普网站及平台的情况
(三)城乡新媒体科学学习体验的差异较大
调查还发现,来自城镇和农村的青少年在家庭、场馆和学校学习中使用新媒体的体验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且城镇青少年的科学学习体验得分均显著高于农村青少年,见表 1。与城镇青少年相比,农村青少年接触各类新媒体的机会较少,新媒体素养的发展水平较低。由于农村建设发展缓慢,农村家庭条件有限,农村青少年除了在学校学习科学课程,极少有条件和机会参与其他科普科教活动。
(四)农村地区学校新媒体教学环境较差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中小学校基本已经改变了传统粉笔加黑板的授课模式,广播、电视、电脑、数字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平板电脑相继出现在中小学的课堂中。然而调查发现,农村地区学校的媒体设施普遍落后,仍以投影仪为主要授课工具。由于农村师生在新媒体使用能力和认识水平上的不足,再加上农村学校经济条件限制新媒体教学运用等原因,农村青少年在正式科学学习情境中,仍是单方面地接受知识而无法使用更多媒体设施开展自主学习。可见,新媒体在农村青少年科学学习过程中的影响较小,农村青少年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并未受新媒体影响而发生较大改变。

表 1 不同户口类型差异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
二、新媒体在青少年科学学习中应用的对策建议
(一)基于青少年发展特征,创新新媒体科教形式
信息时代的青少接触网络和各种新媒体的机会较多,在科学学习中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很多。面对信息量巨大的网络世界,形式新颖、内容精彩的信息最受青少年欢迎。而处在学习风格和认知习惯养成阶段的青少年,其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也极易受新媒体影响。所以科学教育与传播者要基于各种新媒体的优势特征,结合信息时代青少年的发展特点,创新科学教育与传播的形式。例如,基于青少年 QQ 和微信使用率较高的特征,推出科教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小程序、QQ 公众号等新鲜尝试,打造青少年科学学习的手机环境,使移动类手机媒体成为青少年最便捷的科学学习工具。
(二)吸纳各方力量,增强网络科普平台建设
当前,青少年手机和电脑拥有率较高,网络科普平台无疑是青少年科学学习中最好的新媒体选择。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科教科普类网站建设的扶持力度,树立科普网站品牌,提高信息源的可信度,提升网络科普的权威性;另一方面,网络科普平台自身也应探寻发展契机,加大与知名科教单位的合作,积极宣传,打造自身的亮点与优势。诸如科普中国、中国科普网、中国科普博览等权威性较高的科普网站在优化适用于青少年科学学习的栏目的同时,也应加大与政府和其他民办科普网站的合作与扶持,三方形成技术支持、政策扶持和协同发展的良性局面,加快我国优质科普网站的建设进程,扩大优质科普网站在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力。
(三)加大农村科教投入,缩减城乡科教差距
首先,相关科普单位和科技场馆应多在农村地区开展类似“科技大篷车”“移动科技馆”“科普下乡”等针对青少年的科普活动,并使用新媒体手段呈现科学信息,让农村青少年有机会参与和体验非正式环境下的科学学习。其次,政府应加强教育扶贫力度,更新农村学校的媒体设施,为农村青少年科学课程的学习创建新媒体环境。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科普文化场馆建设的投入,协同农村地区政府与大型科普场馆建立合作关系,对农村地区青少年实施便捷、优惠的参观政策,给农村地区的青少年更多参观大型科普场馆的机会。
(四)提升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拓展科学学习路径
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发展水平决定了青少年在科学学习中的新媒体应用水平,它将进一步丰富科学学习的渠道和方法。具体来说,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提升可从学校、家长、青少年三方面着手。对学校而言,中小学应有意识地开设相关课程或有目的地加强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教师在教授信息获取方式的同时也应该培养青少年的信息使用和创造能力;对家长而言,应鼓励和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新媒体而非一味地禁止,给青少年自主和独立使用新媒体开展科学学习活动的机会;对青少年自身而言,应通过不断模拟和训练,提升自己使用新媒体来获取、整合、创造、共享科学信息的能力。
一、新媒体在青少年科学学习应用中存在多种问题
(一)新媒体在青少年科学学习中遭到冷落
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过去几个世纪里承载着科学传播的重任。受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冲击,传统媒体披上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外衣”,摇身变成网络报纸、数字广播和数字电视。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青少年,也在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由于学习时间紧张、学业压力较大,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往往优先选择耗时少、信息量大、易于分享的新媒体。然而,在科学教育与传播领域,新媒体虽有着技术化的“外衣”,却因其呆板严格的信息呈现形式,并不能引起青少年使用其进行科学学习与交流的兴趣。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人们对新媒体属性的认识严重不足。新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应用仅仅是将原有科普内容转移到网站上或以电子内容的形式发布到最终运营商的终端上。虽然此类科学信息具备了新媒体作品的介质形态,形成了形式多样的新媒体科普产品,但是由于对“快时代”青少年新媒体消费习惯了解甚少,其内容组织模式和呈现形式缺乏针对性,导致调查中出现新媒体在青少年科学学习中遭到冷落的现象。
(二)专业化科普网站对青少年的影响力低
网络科普是全民科普工作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它是指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以专业科普网站等为传播源,以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科学精神为主要传播内容,以广大网民为传播对象的一种科学传播形态。而网络科普平台就是以激发公众科学兴趣、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目的,并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而构建的网络科普园地。但是调查发现,青少年对诸多专业化的科普网站并不熟知,针对青少年而建立的网络科普平台并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
调查列举了果壳网、微科普、科普中国、中国科普网、中国科普博览等五个专业性较强、权威性和认可度较高的科普网站和日常搜索最常用的百度百科平台供作答者选择。调查结果发现,以搜索引擎自带的百科词条等网络工具成为了青少年主要的科学学习手段,而专业做科普科教的网站却极少被青少年访问和使用,影响力较低,见图 1。究其原因,国内科普网站内容缺乏原创性、表现形式单一、内容更新缓慢等普遍存在的现象,造成了新媒体技术在科学教育与传播中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而搜索引擎“所搜即所得”的“快餐型”科学学习材料恰好满足了青少年真正的学习需求,因而广受认可。

图 1 青少年使用科普网站及平台的情况
调查还发现,来自城镇和农村的青少年在家庭、场馆和学校学习中使用新媒体的体验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且城镇青少年的科学学习体验得分均显著高于农村青少年,见表 1。与城镇青少年相比,农村青少年接触各类新媒体的机会较少,新媒体素养的发展水平较低。由于农村建设发展缓慢,农村家庭条件有限,农村青少年除了在学校学习科学课程,极少有条件和机会参与其他科普科教活动。
表 1 不同户口类型差异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

有研究表明,新媒体时代,我国城乡居民存在着年龄结构差异、收入差异及受教育程度差异,城镇和农村在教育、经济、科普场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这就造成了城乡青少年使用新媒体进行科学学习的体验存在较大差异。
(四)农村地区学校新媒体教学环境较差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中小学校基本已经改变了传统粉笔加黑板的授课模式,广播、电视、电脑、数字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平板电脑相继出现在中小学的课堂中。然而调查发现,农村地区学校的媒体设施普遍落后,仍以投影仪为主要授课工具。由于农村师生在新媒体使用能力和认识水平上的不足,再加上农村学校经济条件限制新媒体教学运用等原因,农村青少年在正式科学学习情境中,仍是单方面地接受知识而无法使用更多媒体设施开展自主学习。可见,新媒体在农村青少年科学学习过程中的影响较小,农村青少年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并未受新媒体影响而发生较大改变。

表 1 不同户口类型差异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
(一)基于青少年发展特征,创新新媒体科教形式
信息时代的青少接触网络和各种新媒体的机会较多,在科学学习中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很多。面对信息量巨大的网络世界,形式新颖、内容精彩的信息最受青少年欢迎。而处在学习风格和认知习惯养成阶段的青少年,其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也极易受新媒体影响。所以科学教育与传播者要基于各种新媒体的优势特征,结合信息时代青少年的发展特点,创新科学教育与传播的形式。例如,基于青少年 QQ 和微信使用率较高的特征,推出科教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小程序、QQ 公众号等新鲜尝试,打造青少年科学学习的手机环境,使移动类手机媒体成为青少年最便捷的科学学习工具。
(二)吸纳各方力量,增强网络科普平台建设
当前,青少年手机和电脑拥有率较高,网络科普平台无疑是青少年科学学习中最好的新媒体选择。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科教科普类网站建设的扶持力度,树立科普网站品牌,提高信息源的可信度,提升网络科普的权威性;另一方面,网络科普平台自身也应探寻发展契机,加大与知名科教单位的合作,积极宣传,打造自身的亮点与优势。诸如科普中国、中国科普网、中国科普博览等权威性较高的科普网站在优化适用于青少年科学学习的栏目的同时,也应加大与政府和其他民办科普网站的合作与扶持,三方形成技术支持、政策扶持和协同发展的良性局面,加快我国优质科普网站的建设进程,扩大优质科普网站在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力。
(三)加大农村科教投入,缩减城乡科教差距
首先,相关科普单位和科技场馆应多在农村地区开展类似“科技大篷车”“移动科技馆”“科普下乡”等针对青少年的科普活动,并使用新媒体手段呈现科学信息,让农村青少年有机会参与和体验非正式环境下的科学学习。其次,政府应加强教育扶贫力度,更新农村学校的媒体设施,为农村青少年科学课程的学习创建新媒体环境。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科普文化场馆建设的投入,协同农村地区政府与大型科普场馆建立合作关系,对农村地区青少年实施便捷、优惠的参观政策,给农村地区的青少年更多参观大型科普场馆的机会。
(四)提升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拓展科学学习路径
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发展水平决定了青少年在科学学习中的新媒体应用水平,它将进一步丰富科学学习的渠道和方法。具体来说,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提升可从学校、家长、青少年三方面着手。对学校而言,中小学应有意识地开设相关课程或有目的地加强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教师在教授信息获取方式的同时也应该培养青少年的信息使用和创造能力;对家长而言,应鼓励和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新媒体而非一味地禁止,给青少年自主和独立使用新媒体开展科学学习活动的机会;对青少年自身而言,应通过不断模拟和训练,提升自己使用新媒体来获取、整合、创造、共享科学信息的能力。
撰写人:高宏斌 李秀菊 赵立新 郑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