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会科普活动模式总结和案例研究 ——以公路学会为例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赵东平 赵立新 等 发布时间:2019-01-18 13:44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十三五”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要抓住这一时期,加快发展,不辱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更大的作用。交通运输行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行业科普工作的推动,中国公路学会(以下简称公路学会)是我国公路交通行业组织最健全、学科分布最广泛、最有影响力、最具权威性的学术团体。分析公路学会的科普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对补齐公众对交通运输行业科学知识认知短板,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路学会开展科普现状
公路学会科普工作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的实施,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开拓进取,其科普工作水平、科普工作社会影响力均有明显提升,为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政策持续加强
公路学会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 年)》和《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 年)》要求,制定了《中国公路学会“十三五”科普工作发展规划纲要》。此外,交通部相继印发《关于组织开展 2014 年交通运输科技活动周有关事宜的通知》《关于印发 2015年交通运输科技活动周方案的通知》《2016 年交通运输科技活动周方案》《关于征集 2017 年科技活动周重点活动建议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指导公路学会科普工作持续推进。
(二)团队建设日趋完善
科学传播专家团队 64 人,专业涵盖公路、桥梁、隧道、交通安全、养护、环保、公路法律、路政等领域。公路学会依托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及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其科普服务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均有较大提升。
(三)活动内容不断丰富
中国公路学会联合各级公路学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开放活动、院士专家科学传播行动、科普进校园活动、科技馆主题日活动、公路交通科普夏令营、交通科普免费查询服务及科技扶贫活动。共组织科普基地开放活动 357 场次,线下参观 12.75万人次,线上参与 8.25 万人次。3 位院士、28 位科学传播专家开展了 31场次科普报告,听众人数 1.1 万人次。走进 20 所大中小学校园开展系列公路科普活动。发放公路交通科普宣传资料 1.2 万份,制作大型展牌 11 块,汇集公路科普图片 102 幅,社会反响良好。举办“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和“科普中国——首届全国公路微视频大赛”,为公众了解公路知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渠道。
(四)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中国公路学会认真推进全国科普信息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将高精尖的公路行业科普资源输入“科普中国”平台,成为唯一有权在该平台提供公路科普宣传作品的国家级学会;利用微信、微博、“互联网 + 科普”形式,设立科普专栏,及时发出科学权威的声音和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组织多个部门申报“中国公路学会”“中国公路服务区”“交通投融资分会”等今日头条账号,为公路科普对外宣传提供了新渠道,同时也为科普宣传工作打开了新窗口。
(五)科普图书质量不断提高
公路学会主办的《中国公路》被评为双效期刊,成为国家重点期刊及行业核心期刊;《中国公路学报》《中国交通信息化》被评选为“中国百强科技期刊”。公路学会先后主编、参编了《中国桥谱》《中国路谱》《中国公路史》《桥文化》《路文化》《中国交通运输改革开放 30 年·公路卷》等行业重要书籍及文献百余种,科普图书出版水平不断提高。
二、困难和问题
(一)科普机制体制不够健全
公路行业科普工作起步较晚、普及面较窄、社会影响力较弱、科普资源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这与公路行业科普机制体制建设有很大关系。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科普政策文件,但政策支持力度不强,公路行业管理者及从业者对科普工作积极性不高,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等限制了学会科普工作的开展。
(二)科普手段相对落后
传统科普以报刊、图书、广播、电视为主要媒介,技术、手段、理念相对滞后,有知有趣的科普内容匮乏,科普传播渠道单一,不能满足受众泛在化、个性化的科普需求。另外,科普缺乏跨界合作意识,互联网 + 科普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关起门来搞科普”“科普闭门车”等现象非常普遍,适应现代生活能力弱。
(三)科普队伍结构不完善
公路知识专业性强,科学专业技术内容科普化是一个难题。公路行业科普人员数量不稳定、科普专职人员所占比例较小、科普兼职人员年度投入工作量较小、科普创作人员主体规模较小。学会对“互联网 +”、大数据等新兴媒体的应用能力有待提高。难以打造具有高素质的科普专业化人才队伍。
三、今后学会开展科普活动的思路
(一)健全科普体制机制
建议交通运输部加入《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共建团队,与各部委共享平台和资源,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科普工作成效;设立相应科普机构、学会等,设立承接机构,一岗双责。交通运输部进行资源整合,组织同行业或相近行业单位及学会成立交通运输行业科普工作联席会 / 科普工作委员会,进行非定期的会议协商、协同会议机制,完善各级部门体制。部、省、市建立各层科普部门纵向工作机制,提倡信息流转机制,多维度支持科普改进,加强行业内科普机构的交流沟通;建立与其他行业科普部门的横向交流,促进行业间科普工作的协作。
(二)推进“互联网 + 公路科普”建设
推动建立传统型、网络型、创新型“三位一体”的“互联网 + 交通科普”平台,创新公路行业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形成多方联动的行业科普新业态。聚焦公众需求,采用新闻导入、好奇心驱使、科学解读等形式,创新行业科普内容表达方式。建立完善专家审核和公众纠错相结合的科学传播内容把关机制,提升优质行业科普内容供给能力。持续打造科学权威的“科普中国”品牌,形成汇聚海量资源、开放融合、互动共享的服务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丰富科普产品供给,提高科普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三)完善科普团队建设,实现跨界融合
发挥公路行业科技工作者在科普传播中的生力军作用。对科学传播专家制定详细的奖励措施科普工作业绩与个人职称等挂钩。动员行业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创作,举办讲座、咨询、展览等多种形式的行业科普活动。充分利用和借助现有传播渠道,拓宽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科学传播渠道;积极组织和动员传统科普渠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强化移动端行业科普内容的推送,拓展科学传播领域和空间。
一、公路学会开展科普现状
公路学会科普工作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的实施,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开拓进取,其科普工作水平、科普工作社会影响力均有明显提升,为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政策持续加强
公路学会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 年)》和《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 年)》要求,制定了《中国公路学会“十三五”科普工作发展规划纲要》。此外,交通部相继印发《关于组织开展 2014 年交通运输科技活动周有关事宜的通知》《关于印发 2015年交通运输科技活动周方案的通知》《2016 年交通运输科技活动周方案》《关于征集 2017 年科技活动周重点活动建议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指导公路学会科普工作持续推进。
(二)团队建设日趋完善
科学传播专家团队 64 人,专业涵盖公路、桥梁、隧道、交通安全、养护、环保、公路法律、路政等领域。公路学会依托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及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其科普服务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均有较大提升。
(三)活动内容不断丰富
中国公路学会联合各级公路学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开放活动、院士专家科学传播行动、科普进校园活动、科技馆主题日活动、公路交通科普夏令营、交通科普免费查询服务及科技扶贫活动。共组织科普基地开放活动 357 场次,线下参观 12.75万人次,线上参与 8.25 万人次。3 位院士、28 位科学传播专家开展了 31场次科普报告,听众人数 1.1 万人次。走进 20 所大中小学校园开展系列公路科普活动。发放公路交通科普宣传资料 1.2 万份,制作大型展牌 11 块,汇集公路科普图片 102 幅,社会反响良好。举办“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和“科普中国——首届全国公路微视频大赛”,为公众了解公路知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渠道。
(四)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中国公路学会认真推进全国科普信息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将高精尖的公路行业科普资源输入“科普中国”平台,成为唯一有权在该平台提供公路科普宣传作品的国家级学会;利用微信、微博、“互联网 + 科普”形式,设立科普专栏,及时发出科学权威的声音和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组织多个部门申报“中国公路学会”“中国公路服务区”“交通投融资分会”等今日头条账号,为公路科普对外宣传提供了新渠道,同时也为科普宣传工作打开了新窗口。
(五)科普图书质量不断提高
公路学会主办的《中国公路》被评为双效期刊,成为国家重点期刊及行业核心期刊;《中国公路学报》《中国交通信息化》被评选为“中国百强科技期刊”。公路学会先后主编、参编了《中国桥谱》《中国路谱》《中国公路史》《桥文化》《路文化》《中国交通运输改革开放 30 年·公路卷》等行业重要书籍及文献百余种,科普图书出版水平不断提高。
二、困难和问题
(一)科普机制体制不够健全
公路行业科普工作起步较晚、普及面较窄、社会影响力较弱、科普资源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这与公路行业科普机制体制建设有很大关系。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科普政策文件,但政策支持力度不强,公路行业管理者及从业者对科普工作积极性不高,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等限制了学会科普工作的开展。
(二)科普手段相对落后
传统科普以报刊、图书、广播、电视为主要媒介,技术、手段、理念相对滞后,有知有趣的科普内容匮乏,科普传播渠道单一,不能满足受众泛在化、个性化的科普需求。另外,科普缺乏跨界合作意识,互联网 + 科普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关起门来搞科普”“科普闭门车”等现象非常普遍,适应现代生活能力弱。
(三)科普队伍结构不完善
公路知识专业性强,科学专业技术内容科普化是一个难题。公路行业科普人员数量不稳定、科普专职人员所占比例较小、科普兼职人员年度投入工作量较小、科普创作人员主体规模较小。学会对“互联网 +”、大数据等新兴媒体的应用能力有待提高。难以打造具有高素质的科普专业化人才队伍。
三、今后学会开展科普活动的思路
(一)健全科普体制机制
建议交通运输部加入《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共建团队,与各部委共享平台和资源,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科普工作成效;设立相应科普机构、学会等,设立承接机构,一岗双责。交通运输部进行资源整合,组织同行业或相近行业单位及学会成立交通运输行业科普工作联席会 / 科普工作委员会,进行非定期的会议协商、协同会议机制,完善各级部门体制。部、省、市建立各层科普部门纵向工作机制,提倡信息流转机制,多维度支持科普改进,加强行业内科普机构的交流沟通;建立与其他行业科普部门的横向交流,促进行业间科普工作的协作。
(二)推进“互联网 + 公路科普”建设
推动建立传统型、网络型、创新型“三位一体”的“互联网 + 交通科普”平台,创新公路行业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形成多方联动的行业科普新业态。聚焦公众需求,采用新闻导入、好奇心驱使、科学解读等形式,创新行业科普内容表达方式。建立完善专家审核和公众纠错相结合的科学传播内容把关机制,提升优质行业科普内容供给能力。持续打造科学权威的“科普中国”品牌,形成汇聚海量资源、开放融合、互动共享的服务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丰富科普产品供给,提高科普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三)完善科普团队建设,实现跨界融合
发挥公路行业科技工作者在科普传播中的生力军作用。对科学传播专家制定详细的奖励措施科普工作业绩与个人职称等挂钩。动员行业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创作,举办讲座、咨询、展览等多种形式的行业科普活动。充分利用和借助现有传播渠道,拓宽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科学传播渠道;积极组织和动员传统科普渠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强化移动端行业科普内容的推送,拓展科学传播领域和空间。
撰写人:赵东平 赵立新 梅 君 王 娜
- 上一篇:日本科普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 下一篇:农村“精准科普”难题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