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统筹、规范发展,加强网络科普能力建设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李朝晖 发布时间:2013-05-19 09:19
【按】中国科普研究所成立相关课题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加强我国网络科普传播能力,加快发展新媒体科普内容建设的系列对策建议。现将有关研究成果形成专报,供参考。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科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之一。加强网络科普能力建设,有利于这一任务更快更好达成,同时有利于我国现代公共科学文化服务体系构建。通过快速提升网络科普能力,可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众通过网络享受与发达地区公众一样的科普服务,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启迪他们的科学意识,使他们具备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网络科普的良性发展也将有利于弥补经济欠发达地区实体科普基础设施的不足,促进科普公共服务均衡普惠发展;同时对于发挥科学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网络科普发展现状
随着网络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公众获取科技信息,提高科学素养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网络科普也有了较快发展。
(一)网络科普发展潜力巨大
据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65亿,占比为27.9%,其中半年期新增网民中农村网民占到54.4%。《2012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87.9%,还有100所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小学和100所残疾人特殊教育学校已开通宽带并提速到4M以上。
另据工信部统计,2012年末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超过11亿户,其中3G用户年净增超过1亿户,达到2.3亿户。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总比例提升至78.5%。手机作为上网终端表现抢眼,不仅成为新增网民的重要来源,在网络应用中也有良好表现。3G普及、无线网络发展和手机应用创新等促成了我国手机网民数量的快速提升。
(二)网络科普重要性突显
根据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我国公民通过网络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大幅攀升,2010年为26.61%,比2005年的6.4%翻了四番,增长速度为所有信息获取渠道中最快。另据中国网络科普联盟2011年对网民科普使用行为的调查,30.9%的网民(约为1.4亿人次)会访问科普网站(含科技博客、科技类报刊杂志网站),其中44.2%的受众表示网络科普对其影响比较大。
(三)网络科普能力快速增长
借助网络跨时空、跨地域、大容量、个性化和交互性等特点,网络科普在公众参与性和交互性、形式表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内容表达的广泛性和深入性上都有很大突破。同时在新兴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网络科普将视觉性、互动性和娱乐性结合在一起,在规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对我国科普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科普网站只有寥寥数家,到了2011年底,我国有各类科普网站2137个(《中国科普统计(2012年版)》)。其中涌现出如中国数字科技馆、中国科普博览、中国公众科技网、北京科普之窗、新浪科技、互动百科、果壳网、化石网、苏州科普之窗等一大批优秀的大型综合科普网站。
二、我国网络科普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网络科普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积攒了一些问题,阻碍了其科普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一)分布不均,未能满足公众需求
我国网络科普建设地域分布呈现出“一个中心,一条主带”的特点,“一个中心”指以北京为中心,接近一半的科普网站集中在北京。 “一条主带”指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广东、安徽、河北、辽宁、福建等10个沿海省、直辖市,约30%的科普网站集中在这一带。中、西部地区科普网站数量较少,占总量不足20%。建设内容学科分布上,对天文、地球科学、农学、生物学比较重视,而对畜牧兽医科学、水产学、矿山工程技术、纺织科学技术、药学等学科重视不够。仅25.6%的受众认为网络科普完全可以满足其对科普信息的需求,40.8%的用户持“大部分可以满足”的态度(《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报告(2010)》)。
(二)原创匮乏,同质化现象严重
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是影响网络科普推广的重要因素,对网络科普内容的考究和丰富是网络科普建设首要考虑的因素。目前我国网络科普存在优质科普内容原创不足,尤其是富有创新表现形式的原创不足,内容雷同,缺乏特色等现象。大部分科普网站版面设计简单、形式相似、色彩单一、专题制作较为简单,造成的结果是同质化严重,无法吸引更多网民的注意力。大量网络科普内容传播中使用图片、视频、音频、动漫等传统多媒体技术,博客、即时通信、网上直播、虚拟博物馆、手机APP等形式也正在被应用于网络科普,但相对较少。随着学习方式的革命,公众希望网络科普也能寓教于玩、寓教于乐,而不单纯是文字说教的方式。网络科普亟需使用新技术创新表现形式、转变传播方式、扩大社会影响。
(三)科学理性不足,科普网站鱼龙混杂
网络科普虽然近年发展迅猛,但是对于如何发展网络科普,从管理部门、研究学者到从业人员,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导致了科普网站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大量科普网站或栏目更像是一个中转站或是信息公告栏,助长了科普网站的虚假繁荣。同时,一些劣质甚至是伪科普网站充斥其中,给公众传播错误甚至是有害的知识,造成了不良影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爱因斯坦说,信息不是知识,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无法打开“应该是什么”的大门。互联网时代,人们需要学习和培养有价值导向和问题意识的思考能力,而不是被网络上触手可及的信息育成没有“智识”的人。无数历史事例告诉我们,很有知识的人会因为没有价值信仰而愚蠢。有智识的人发明创造了互联网,而仅仅有技术知识的人却可能是在破坏它,他们从事的是在互联网上挖坑筑墙或是犯罪活动。技能教育可以告诉公众“是什么”和“怎么做”,而人文教育则告诉公众“应该怎么做”和“为什么”。网络科普是一种很便利的知识传授途径,但是如何更好地帮助公众实现有“智识”的科学教育、引领网络科学文化健康发展,更显得重要。
三、加强网络科普能力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宏观统筹,促进均衡发展
网络科普跨时空、跨地域、大容量等特点,使其可以同时满足不同地区的人群需要。我国的网络科普一定要做好顶层规划、合理布局、学科配备均衡,既做到给所有受众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优质网络科普服务,又做到没有资源浪费;同时注意知识传播和人文教育(告诉公众“应该怎么做”和“为什么”)有机融合,培养社会需要的有“智识”的人。
(二)规范章制建设,引导健康发展
网络科普巨大的传播力和渗透力正在彰显,现亟需建立长效保障机制,规范引导和促进我国网络科普的健康快速发展。首先,主管部门应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标准,规范网络科普的管理,引导其健康发展;其次,形成灵活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准的专业科普创作、管理、营销的人才队伍;第三,各级政府应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支持等形式不断加大对我国网络科普发展的支持力度,形成稳定持续的政策、资金支持;第四,积极开展网络科普研究,为其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三)强化传统网络科普模式,积极拓展新形式网络科普
除了注重以个人电脑为终端的网民的科学普及,更要加强以手机等移动平台为终端的网民的科学普及。要积极应用新的信息传播技术,改变当前大部分科普网站版面设计(专题制作)简单、色彩单一的同质化现状,增强科普网站的新颖性和吸引力;积极利用社交网络、网上直播、网络科技馆、网络游戏、手机APP等途径开展网络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