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研究

中文
English

中国科普研究 » 科研进展 » 研究动态

第二十届科普理论研讨会“科研与科普结合”论坛会议动态——科学传播在欧盟科技框架计划中的源流和发展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任杰 发布时间:2013-11-20 09:24

        “欧盟科技框架计划”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官方综合性科研与开发计划之一。自1984年开始欧盟历史上第一个科技框架计划至目前正在实施的欧盟第七框架计划,框架计划的发展显著提升了欧盟科技的整体水平。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是欧盟框架计划十分关注的内容。欧盟框架项目中非常重视科学传播的内容,希望通过强化科学传播内容来提升科学研究在公众中的影响,促进公众更好的理解科学研究的现状和进展。自欧盟第六框架计划“构建欧洲科学研究领域”中设置了专门的科学传播项目,主题为“科学与社会”,研究经费为0.88亿元。这个主题下的所有项目旨在促进科学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的发展和开展欧洲创新,为科学家的“批判性见解”和对社会关系的问题的反馈提供帮助。目前正在进行的欧盟第七框架计划设置了科学传播的板块,主题为“社会中的科学”,总预算为3.3亿元。以此为主题的项目强调科学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家与公众要互动,公众要对科技项目知情并参与进来。该主题的目标是建设更加有效和民主的欧洲知识社会,加强科学家与广泛大众之间的深入联系,是以往框架项目科学传播工作的重要拓展。基于科学传播在欧盟第七框架中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型和广阔的拓展前景,追溯其在欧盟科技框架计划中的源起和萌芽对我国科学基金会中嵌入科学传播内容十分关键。
        一、科学传播项目在欧盟科技框架中的源流和发展
        科技周活动是欧盟科技框架计划中科学传播内容的雏形。科学周的发展启蒙于欧盟第三框架计划持续直至欧盟第六框架计划(2006年底),欧盟每年对此的投入约为100—200万欧元。基于对科学周活动的评价结果,欧盟理事会决定在2007年终止对科学周活动的资助。其原因除了科学周在欧洲各国发展不协调外,科学周的资金分配不均也是导致欧盟终止科学周活动的主要因素。据统计,科学周的大部分资金用于资助欧洲各地小型的科学活动小组,对大部分科学研究团队和公众理解科学的作用和影响较少。即使那些极少数获得科学周资助的科学项目,其中大部分项目也缺乏科学传播的相关内容。
        科技周活动以传播科学为目的,在欧盟框架计划中与之平行发展的科学传播项目开始于欧盟第五框架计划。欧盟委员会希望通过增加科学传播项目的投入促进交流,从而更好的完成科研任务。同时,科学传播作为欧盟计划的特殊经费投入的特殊项目用于率先解决两个棘手的问题。
        其一,欧洲青年对科学的热情开始消退。
        其二,欧洲日益增长的老龄化人口给科学家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最终,欧盟第五框架计划中的54个与科学传播相关的项目得到了资金的支持,其中来自于30多个国家的数千名科研人员共享了1600万欧元的项目资金。这些项目致力于科学传播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科学家与公众的对话,通过新兴的互联网对科学信息进行传播。因此,2001年12月4月欧盟委员正式启动科学与社会行动计划。该计划覆盖了38项行动,主要分为三类目标:
        1、促进科学教育和文化
        2、拉近科学政策与公众的距离
        3、将负责人的科学纳入政策制定的核心
        Science and Society是在欧盟第六框架中出现了这一全新的综合研究领域。但是,对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却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二、“科学与社会”在欧盟第六框架计划中的发展及其在第七框架中的延展
        在欧盟第六研发框架计划(2002-2006) 期间,欧盟每年对科普投入2700万欧元,围绕“科学与社会”(science and society) 开展研究,拉近科学与社会的距离。在实施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2007-2013) 时,欧盟加大了对科普的资金投入,科普成为研发框架计划的四大计划之一——“能力建设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题为“社会中的科学” (science in society) 每年投入经费增加到4700万欧元,增幅达74%,占到欧盟研发总支出的0.6%。现在欧盟以“社会中的科学”主题,强调科学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家与民众要互动,民众要更加平等地参与。
        在欧盟第七框架计划中将第六框架计划的Science and Society'更名为'Science in Society'。虽然从标题上看不大。但是从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项目所涉及的研究活动均为在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特殊形式的社会活动。与FP6存在巨大差异的是Science in Society在欧盟第七框架计划的资金预算远远超出了“Science and Society”。经费的投入可以非常明显地反映出欧盟理事对“科学与社会”项目中活动的重视显著增强。从“科学和社会”到“社会中的科学”的转变本身就意味着科学要更多公众的支持。其中专门资助“增加政治、社会和伦理问题的参与”类的项目,包括开发科学相关问题的管理、科技伦理审查的参与和交叉学科。可见框架计划对“公众参与科学研究”资助从普通的理论研究到越来越重视有针对性的参与研究,对于公众参与科技伦理审查、科技项目管理等的研究支持更多。
        三、我国在欧盟框架计划项目的发展进程以及参与“科学与社会”的情况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参与欧盟框架计划的项目研究。中国参与了欧盟第二和第三框架计划的国际合作部门,同时遴选出50名青年博士后远赴欧洲进修。1995年开始,欧盟理事会将中欧科技合作正式纳入了欧盟第四框架计划板块中。1998年中国成为了参与欧盟框架计划项目最多的非非欧盟成员国,双方共执行了53个项目。1998年1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欧洲共同体科技合作协定》在布鲁塞尔正式签署。协定的签署扩展了双方科技合作的范围和形式,为在高技术研究开发和基础研究方面中国与欧洲国家进行高水平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渠道。欧盟第六个框架计划自2002年启动以来,七大主题研究领域的项目申请得到了中国科研机构、大学及企业的热烈响应和广泛参与。仅以信息社会技术领域为例,中方217个科研机构参与了项目的申请,除欧盟成员国以外,项目申请单位的数量居第一位。我国参与欧盟框架计划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留欧的中方专家、学者的桥梁和引导作用是促进欧盟框架计划合作的有效手段。
        根据欧盟第六框架计划2002-2006已公布的计划纲要中,由中国的研究机构参与仅有4项。虽然中国的科研机构在欧盟框架计划“社会与科学”项目中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是参与的比例相对较少。在今后与欧盟的合作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欧盟框架计划的认识水平,不断创新中欧科技合作的机制。同时,在科研过程中参与科学普及的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应该借助欧盟框架计划的平台,通过参与合作,研究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研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一支通晓国际规则的科技合作队伍,鼓励我国企业积极参与中欧搭建合作平台,推动中欧科技合作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发展。
        四、科学传播在欧盟框架计划未来的发展及其我国的启示
        欧盟委员会于2011年11月30日公布了“地平线2020”(Horizon 2020)科研规划提案,实施时间自2014年至2020年,预计耗资约800亿欧元,是第七个欧盟科研框架计划之后欧盟的主要科研规划。在欧债危机关键时刻,促进经济和其他领域的增长成为重中之重。为此,欧盟提出了非常明确的工作思路——利用科技创新促进增长,增加就业,战胜危机。从去年“欧洲2020战略”提出建设“创新型欧盟”以来,欧盟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制定下一个科研规划投入的力度也越来越大,规划中几乎囊括了欧盟所有科研项目,分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和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三大部分。虽然目前没有公布科学传播项目在新计划中的具体划分和资金配比,但是基于“Science in Society”在第七框架计划的成功经验,可以预期其在“地平线2020”中将获得欧盟委员会更多的重视和资金投入。
        与欧洲科技框架计划相对应,目前我国拥有一套由多个科技计划组成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由科技部统一管理、规划、资助我国的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此外,中国重要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自然科学基金委统一管理。国家科学技术部在网站首页上专门设立公众参与模块,自然基金委也逐年增加针对科学传播研究的投入力度。显而易见,目前我国科技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已经意识到了公众参与科学的重要性。借鉴科学传播在欧盟框架计划中的发展并结合中国国情,可以为项目受资助方提交宣传计划和建立项目网站、科技项目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等方法并探讨其可行性。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