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研究

中文
English

中国科普研究 » 科研进展 » 研究动态

第20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地方科协主席论坛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张超 发布时间:2013-11-20 09:24

        【按】2013年为《科学素质纲要》中期评估之年,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被写入国家发展战略。目前,中国科协已与福建省等17个省市与签订了<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共建协议>,为进一步推动《科学素质纲要》工作注入新的动力。值第20届科普理论研讨会召开,会议第2次设立地方科协主席论坛,共有22位科协主席、党组书记、40多位科普部长和科普工作者参加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以围绕建立公民科学素质共建机制为主线,各地介绍了本地的具体作法和策略,并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扎实有效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顺利完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 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的“到2015年实现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的目标要求,中国科协以推动建立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共建机制为抓手,进一步落实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责任,确保 “十二五”时期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目标的实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根据共建机制的要求,结合各地实际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实践,公民科学素质建议工作已经迈入新阶段。
        一、各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逐渐步入定量化、目标化阶段
        目前全国已有17个省市与中国科协签订了<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共建协议>,各地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的发展目标被写入《共建协议》。广大科协人、科普人所追求的“抓手”“硬指标”正在各地逐步成为现实,为进一步激活“大联合 大协作”的工作模式提供了新的动力,也为科普事业社会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1.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与当地发展目标评价体系结合,激活“大联合大协作”
        浙江省在落实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方面进行了有效实践,浙江省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写入了“两富”现代化浙江评价指标体系;江苏省则把该目标列入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评价指标;山西省和黑龙江省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评估和考核建立完善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落实措施、量化责任;贵州省、杭州市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分解上,克服困难,分别开展了各地市和各区县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工作。
        2.借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机,激活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
        目前,在信息化、全球化等背景下,科普工作的内容、传播媒介、受众都在不断变化,激活科普的社会化工作格局是一个应变的有效途径。北京市立足首都科普工作实际,从科普资源建设与产业推动、科普活动、社会力量参与3个方面来构建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发展孕育了“北京科学嘉年华”和“北京国际科学园桌会议”两个国际化科普品牌;四川省、浙江省、杭州市等创新科普服务手段,有效推进了各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基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新形势对科普理论进了再思考
        根据科普工作形势的变化和各地的实践工作,我们认为以下6点需要进行再思考。
        1.认识科学素质的重要性。我们当前处在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没有科学素质的中国梦是不完整的;我们要认识到科普事业的重要性,不断宣传,科普工作者要有自信。
        2.找准科普定位:科普工作在步入《纲要》实施轨道后,特别是有了抓手(硬目标)后,科协应如何定位、科普工作如何定位,科普工作理念应该怎样转变,能做什么,怎样做才有效?如何利用共建机制(目标化)进一步、有效的推动大联合大协作工作格局?
        3.激活科普动力:科普工作在政府推动前提下,要了解各个群体的科普需求,公众、政府、科学共同体的需求,用各种、各类科普需求来推动科普工作; 
        4.善用科普媒介:在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信息化、大数据、科普云等这些新词汇、新方法不断涌入公众的生产、生活工作中,这些新技术如何为科普工作有效使用?
        5.建设科普设施:福建省在论坛中所介绍的科技馆等设施建设蓝图让科普人激动和自豪,那么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的该如何构建,福建的案例应该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和思索;
        6.完善监测评估:科学素质目标如何进行有效分解、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能力评估体系如何相互呼应,以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以上是论坛所引出的6个方面的思考,需要在今后的科普工作实践中不断的探索。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