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系统与地方深度合作 建立常设特色科技馆——贵阳科技馆经验启示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张英姿 孟凡刚 等 发布时间:2019-05-15 09:31
模拟体验太空舱生活,绘制太空画,见到神舟十号载人返回舱、降落伞等珍贵实物,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面对面畅谈交流……贵阳市民在家门口的科技馆享受了一场高大上的科普盛宴。贵阳科技馆以展代馆,与中国科协、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中国宇航学会等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发挥行业系统资源优势,借 “航天放飞中国梦”科普巡展之机,着力打造航天特色科技馆,尚未完全建成即已成为贵阳市新晋网红打卡地,为国内科技馆建设提供了新的示范模式。

贵阳科技馆新规划设计方案
一、实践做法
1.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思路开阔,在财政预算、场地使用等方面对特色科技馆建设给予有力保障。
贵阳市政府积极主办“航天放飞中国梦”贵阳站巡展活动,提出“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来做”的主张,邀请行业系统专业人士参与科技馆建设规划,与中国航天科技交流中心及所属中国宇航学会开展广泛深远的合作,大力支持“以展代馆”,在巡展结束后仍出资将展览资源和服务留驻贵阳市科技馆,将在建的科技馆一层、二层辟为专门场地,用于航天馆建设,打造国内第一家集航天、航空、植物、天文等四馆合一的特色科技馆。
在建设中,贵阳市积极吸引、选择社会资金参与贵阳科技馆建设。社会力量的助力运作推动科技馆建设项目更加完善,更加规范。
2.行业系统利用专业优势,在展品展项设计把关、院士科普服务等方面保证特色科技馆的科学性、严谨性,整合全行业系统优质科普资源,办好特色馆。
2016年7月,原中国宇航出版公司、中国航天报社、中国宇航学会和航天人才交流中心重组整合为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国宇航学会是中国科协下属的一级学会,曾荣获“全国科普先进单位”。中心以及学会焕发新的活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宽科普思路,坚持科普与公益结合,积极与贵阳市政府对接,科学设计展览项目、体验活动,调动院士资源,提供专业、全面的服务,促成航天科普产业的进一步落地。
3.省、地市科协发挥联动作用,多方调动积极性,提高特色科技馆辐射影响力。
贵阳市科协、贵阳市教育局等单位承办了巡展活动,贵阳省科协给予大力协助,共同调动当地资源,合力保障航天巡展及特色科技馆建设的顺利进行。贵州省具有丰厚的航天资源与基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即设在贵州。贵阳科技馆以航天为特色建馆,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在群众心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此外,巡展活动也进行了全媒体宣传,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贵州电视台、贵阳电视台、贵阳交通广播电台,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贵州民族报、贵阳日报、贵阳晚报等媒体都进行了数次报道,还有车内、车尾、游飞广告等公交视频宣传,使贵阳科技馆的曝光率、知名度也得到大幅提高。
4.以展代馆,巡展资源及经验得以传承,有力支持特色科技馆建设。
贵阳科技馆在巡展期间提供了3000多平方米的展区面积,吸引了3万余人前来观展,科普效果显著。展品类型多样,既有神州十号飞船返回舱、降落伞等难得一见的实物展品,也有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神州飞船三舱模型、火箭模拟发射等最新航天互动设备;科普活动丰富多彩,群众不仅可以免费观展,得到现场专家的指导讲解,还可以参加院士报告会、航天科普大讲堂、太空画创作及“小种子,大梦想”航天育种等各类活动;活动还设计了别开生面的互动体验项目,群众可以模拟体验发射火箭过程,还可以通过VR设备体验航天员的太空生活。

体验模拟太空舱

“我与航天院士面对面”报告会

创作太空画活动
体验航天育种
大部分展品及服务项目都将留在贵阳科技馆支撑特色科技馆建设,并且紧跟技术发展,定期进行更新,节省了资源和成本,有助于特色科技馆进入良好运行状态,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经验启示
随着各级政府对科学教育、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视,各省、地市都在大力建设科技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是同质化问题严重,重复性建设较多,展品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特色;二是科普服务和项目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调动起观者的兴趣和能动性,没有达到相应的科普效果;三是有些科技馆在知识性、科学性上不够严谨,反而传达了错误的知识和概念。这就需要地方与行业系统通力合作,借助系统专业资源的助力,共同完善科技馆建设。
一是地方层面,地方政府及所属科技馆要下大力气转变思路和观念,积极与适合的行业系统合作,依托自身旅游、科普等资源,发挥场地、观众等优势,找到发展特色,避免重复性建设。
二是行业系统层面,行业系统在开展常规科普工作的同时,能够将眼光投向地方科技馆建设,主动与地方对接,提供专业、科学的规划设计服务和理念,发挥专业人才优势,为地方科技馆的科学性、实效性保驾护航,创新行业发展。
三是科协层面,各级科协持续发挥系统联动作用。中国科协能够认可、支持和推动行业系统与地方共建特色科技馆这一模式,积极发挥指导作用,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搭建平台,以结对子等形式促进行业系统与地方建立联系,促成资源整合,达到多方共赢。省、地市等地方科协既要做好地方政府的智库,为科技馆建设谋划布局,又要做好中国科协以及行业系统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协调工作,共同推动地市特色科技馆建成建好。

贵阳科技馆新规划设计方案
一、实践做法
1.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思路开阔,在财政预算、场地使用等方面对特色科技馆建设给予有力保障。
贵阳市政府积极主办“航天放飞中国梦”贵阳站巡展活动,提出“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来做”的主张,邀请行业系统专业人士参与科技馆建设规划,与中国航天科技交流中心及所属中国宇航学会开展广泛深远的合作,大力支持“以展代馆”,在巡展结束后仍出资将展览资源和服务留驻贵阳市科技馆,将在建的科技馆一层、二层辟为专门场地,用于航天馆建设,打造国内第一家集航天、航空、植物、天文等四馆合一的特色科技馆。
在建设中,贵阳市积极吸引、选择社会资金参与贵阳科技馆建设。社会力量的助力运作推动科技馆建设项目更加完善,更加规范。
2.行业系统利用专业优势,在展品展项设计把关、院士科普服务等方面保证特色科技馆的科学性、严谨性,整合全行业系统优质科普资源,办好特色馆。
2016年7月,原中国宇航出版公司、中国航天报社、中国宇航学会和航天人才交流中心重组整合为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国宇航学会是中国科协下属的一级学会,曾荣获“全国科普先进单位”。中心以及学会焕发新的活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宽科普思路,坚持科普与公益结合,积极与贵阳市政府对接,科学设计展览项目、体验活动,调动院士资源,提供专业、全面的服务,促成航天科普产业的进一步落地。
3.省、地市科协发挥联动作用,多方调动积极性,提高特色科技馆辐射影响力。
贵阳市科协、贵阳市教育局等单位承办了巡展活动,贵阳省科协给予大力协助,共同调动当地资源,合力保障航天巡展及特色科技馆建设的顺利进行。贵州省具有丰厚的航天资源与基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即设在贵州。贵阳科技馆以航天为特色建馆,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在群众心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此外,巡展活动也进行了全媒体宣传,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贵州电视台、贵阳电视台、贵阳交通广播电台,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贵州民族报、贵阳日报、贵阳晚报等媒体都进行了数次报道,还有车内、车尾、游飞广告等公交视频宣传,使贵阳科技馆的曝光率、知名度也得到大幅提高。
4.以展代馆,巡展资源及经验得以传承,有力支持特色科技馆建设。
贵阳科技馆在巡展期间提供了3000多平方米的展区面积,吸引了3万余人前来观展,科普效果显著。展品类型多样,既有神州十号飞船返回舱、降落伞等难得一见的实物展品,也有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神州飞船三舱模型、火箭模拟发射等最新航天互动设备;科普活动丰富多彩,群众不仅可以免费观展,得到现场专家的指导讲解,还可以参加院士报告会、航天科普大讲堂、太空画创作及“小种子,大梦想”航天育种等各类活动;活动还设计了别开生面的互动体验项目,群众可以模拟体验发射火箭过程,还可以通过VR设备体验航天员的太空生活。

体验模拟太空舱

“我与航天院士面对面”报告会

创作太空画活动

体验航天育种
大部分展品及服务项目都将留在贵阳科技馆支撑特色科技馆建设,并且紧跟技术发展,定期进行更新,节省了资源和成本,有助于特色科技馆进入良好运行状态,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经验启示
随着各级政府对科学教育、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视,各省、地市都在大力建设科技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是同质化问题严重,重复性建设较多,展品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特色;二是科普服务和项目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调动起观者的兴趣和能动性,没有达到相应的科普效果;三是有些科技馆在知识性、科学性上不够严谨,反而传达了错误的知识和概念。这就需要地方与行业系统通力合作,借助系统专业资源的助力,共同完善科技馆建设。
一是地方层面,地方政府及所属科技馆要下大力气转变思路和观念,积极与适合的行业系统合作,依托自身旅游、科普等资源,发挥场地、观众等优势,找到发展特色,避免重复性建设。
二是行业系统层面,行业系统在开展常规科普工作的同时,能够将眼光投向地方科技馆建设,主动与地方对接,提供专业、科学的规划设计服务和理念,发挥专业人才优势,为地方科技馆的科学性、实效性保驾护航,创新行业发展。
三是科协层面,各级科协持续发挥系统联动作用。中国科协能够认可、支持和推动行业系统与地方共建特色科技馆这一模式,积极发挥指导作用,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搭建平台,以结对子等形式促进行业系统与地方建立联系,促成资源整合,达到多方共赢。省、地市等地方科协既要做好地方政府的智库,为科技馆建设谋划布局,又要做好中国科协以及行业系统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协调工作,共同推动地市特色科技馆建成建好。
(供稿:文献编辑室 张英姿,孟凡刚;中国宇航学会 钱俊)
(审定:颜实)
(审定:颜实)
- 上一篇:农村“精准科普”难题如何破解?
- 下一篇:加强科学文化建设,弘扬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