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研究

中文
English

中国科普研究 » 科研进展 » 研究动态

馆校结合新模式、新理念的探索和实践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唐叶 发布时间:2019-10-30 09:38

编者按: 2019年第十一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中国·哈尔滨)于8月24~25日在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召开。作为中国科普研究所品牌活动之一,本次论坛共分为六大块议题,邀请了来自两岸四地的5位专家和4个优秀科技场馆团队做大会报告,此外,论坛还增设了分论坛报告环节。本文节选自第十一届论坛第二天第四分论坛的报告。在分论坛上,报告人就入选论文集的研究内容以及自己在平常工作中、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和困难、解决方式与主持人和听会人员进行了深入地交流。
       在持续三个半小时的报告中,馆校结合研究领域的15位学者、展教人员通过科普研究所搭建这种面对面类似于工作坊的交流形式加强了教育界与科技馆、博物馆之间的对话,兼顾了从事馆校结合实践活动的一线工作者和研究馆校结合领域的专家学者的需求,多角度地呈现了我国当前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的现状。北京自然博物馆资深评审金淼作为分论坛主持人,与中国科普研究所王京春副所长一同对各位发言人在馆校结合领域遇到的困惑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在论坛上,大家集思广益,达到共享收获、共同解决难题并回顾科学教育的初衷,进一步认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本分论坛的报告根据聚焦在馆校结合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从科技场馆的角度出发如何与学校进行课程的对接、设计与开发的探索与收获;第二类则是探讨了馆校结合背景之下科技馆人员的素养提高的途径;第三类则是分享了如何与教育部门合作的新模式、新成果;第四类是探索场馆社会化运作的创新点。
       1.科技馆与学校对接形式的探索与收获
       在这一类型的报告中,就国家推出的新课标背景下如何与学校教师进行课程对接、研发和设计,如何加强馆与校的合作,来自科技场馆的一线展教人员和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来自厦门科技馆的黄琨仪认为,馆校结合中,学校存在四点不足:灌输式教育为主,少提问;教学方法针对性不强;知识跳跃性;面面俱到——无重点。南京科技馆的尹笑笑认为,学校科学教育更注重科学理论,课程设置有限,会限制学生的探求欲,缺乏互动,无法有很好的课堂体验感。学校应该大力挖掘现有科技馆的资源,加强学校和科技馆的无缝对接,才是保证馆校结合的关键。重庆科技馆的张丹则认为,在馆校结合开展十余年的背景之下,全国各地科技场馆经过探索和实践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近年来,科技馆更倾向于依托展厅展教资源,专门为学校打造课程。浙江省科技馆非常重视科普资源包的开发,与学校课程对接,设计了如“飞鸟探秘”这种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主题式资源包,通过抛出趣味性来引出鸟巢的结构解析。华中师范大学肖芮认为,在场馆与学校对接上,学校教师应该发挥作用,充分利用科技馆资源的方式与途径来丰富自己的课程。在学校科学教育所面临的实验室资源紧张、班级人数多、实验材料缺乏等难题下,馆校合作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有清晰的认识和直观的感受,弥补学校教育中互动性和体验性的不足。肖芮认为科技馆的优势在于有种类丰富的展品、活动资源、学习单、科学教室、资源包、科技竞赛、教师培训活动等方式,既为学校课程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为科学教师提升科学知识和理念提供了相应的平台。
       2.馆校结合中提高科技馆人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途径
       在这一类型的报告中,集中关注在科技场馆课程开发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提高途径上。福建省科技馆的何旭在报告中分享了该馆在吸纳不同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在开发课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和解决的方式,通过几个经典案例,何旭强调科学素养是成为一个优秀的课程开发人员的重要条件。在针对如何提高场馆课程开发队伍的素质方面,何旭则认为可以从专业水平的划分标准来推动课程开发人员队伍的建设;加强自学和业务培训;提高引进人才的待遇来达到提高的目的。辽宁省科技馆的杨迪也在自己的报告中,提出了本馆对科技辅导员教学水平的要求:知识储备要求高,同时具备一定理论深度;在礼仪和科技前沿方向要保证的数量和质量。
       3.与教育部门合作的新模式、新成果
       寻求与教育部门的合作来开展活动是许多场馆尝试的又一工作方式。“广西青少年科学节”就是一个与教育部门合作的成功案例,这一新模式通过搭建科普联动平台,打造科普品牌,促进馆校合作发展。广西科技馆提出了搭建“大联合,大协作”工作模式的新举措。由自治区科协、文明办、教育厅、科技厅、共青团广西区团委五家单位共同主办,全区各市各中小学校联合启动“广西青少年科学节”,同时发挥地域优势,邀请来自东盟各国就读于广西的留学生参与其中,与青少年一同开展极具东盟特色的科普活动,扩大国际间的科技教育交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郑州市科技馆也分享了其通过教育职能部门在郑州市开展试点学校和试点区馆校合作新模式的经验。在与市教育局、市文明办积极沟通,签发了《关于加强郑州市“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的通知》后,共计170多所加入郑州科技馆馆校结合的魅力课堂活动中。自2006年就开展馆校结合活动,遵循科学教育理念的要求,要求课程“小班化”。从行政措施上保证了馆校结合的正常运行。同时,科技馆把探究式教育——“深度看展品”融合其中,依托文件要求,为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科学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把枯燥的学习变为生动的体验。
       4.探索场馆社会化运作的创新点
       在探索场馆社会化运作方式上,江苏泰兴老科协李映红认为,课程化引领和沉浸式体验是扩大社会吸引力的重要手段。上海科技馆的李今则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对老年学校组织老年人参观科技场馆进行了独特的馆校结合探讨。在退休之后,继续保持知识的增长和发展,科技场馆可以与老年相关机构携手,让老年人更好地自我探索、自我指导。目前,天津自然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和上海科技馆已经有针对性地开展老年人科普教育活动,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首都师范大学苗黎薇则在报告中提出了基于场馆展品的小学科学教育微课设计策略,在2017年新课标颁布的新形势下,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为越来越多人所认同。科学教育微课的开展有利于场馆展教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且在提高科学教师素养和课程质量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微课本身也有完整的教学设计,具有生动形象的优点,并且其灵活自主性、可重复性等等优势也对微课视频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资讯飞速发展,科技大幅度深入到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今天,馆校结合活动的开展方式将会呈现多样化和前沿化的趋势。同时,对教师和展教人员在课程引导、课程设计上的要求也会不断地提高,那么如何联动政府有关部门关注馆校结合,共同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将是下一阶段馆校结合的前进方向。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