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研究

中文
English

中国科普研究 » 科研进展 » 研究动态

加强生态环保科普,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高宏斌 朱洪启 等 发布时间:2019-10-30 09:34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新时代的生态环保科普要瞄准这一国家战略任务要求,发挥提升社会理性、树立绿色观念从而推进绿色生产、建设生态文明的“基业”作用。
       一、加强生态环保科普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功能意义
       加强生态环保科普,是推动全社会共同行动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工作。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长期努力,公众意识和素质是生态文明的根基和底蕴,决定着它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根本性内生动力。建设生态文明与每一个人的选择、行为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加深人们对环境的认识,让更多人具备生态文明观念、建立绿色生活方式从而推动全民行动,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加强生态环保科普工作,对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理念、强化个人参与并自主自律践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全社会共同推动绿色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加强生态环保科普,提升公众素养、树立科学理念,是化解环境有关社会风险的现实需要。在环境问题突出、影响群众健康,居民生态环境需求和健康需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环境相关社会风险防范压力巨大,PX项目、垃圾焚烧等有关邻避效应问题是突出代表。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防范相关社会风险,迫切需要改善环境质量,也需要加强生态环境科普,让公众面对环境问题时增强健康防护意识和能力、减少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影响,依靠公众自身的力量努力将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让人们普遍掌握基础科学概念、正确认知环境风险,从公众维度、自下而上在更深层次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居民环境相关素养亟待大幅提升。2018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在全国15个省份开展的4万余份环境与健康素养抽样调查显示,居民已普遍了解环境污染的一般性成因、环境的重要性、个人责任以及投诉、维权等常识性问题,反映出大多数受访对象已是环境保护的关注者;但对日常生活中简便易行的绿色行为有关问题,空气污染有关成因、危害、自我防护措施以及正确理解空气质量信息等问题,以及如何正确投诉、合理维权等的正确回答率不高。一方面,在高度关注、强烈诉求和理性认知不足的背景下,容易过度担忧可控风险、形成非理性诉求进而增加社会治理成本;同时,也反映出大多数居民“关注但不行动”,距离环境问题有效监督者、绿色生活真正践行者尚有一定差距,与当前举国家之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不相适应。
       二、生态环保科普的现状和问题
       在法律法规层面,新《环保法》第九条对环境宣传、普及和教育工作的义务主体做出了规定,突出了各级人民政府、教育部门、学校以及媒体的作用,宁夏、天津等部分地方出台的环境教育条例结合具体环节也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在政策规划层面,生态环境部(原环保部)定期发布环境科普、环境宣教五年规划或指导意见;2015年,环保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发布过《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在传播内容基准方面,环保部等发布过《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同呼吸、共奋斗”行为准则》、《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等。在具体的环境科普工作层面,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全国学会,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志愿者开展了众多品牌科普活动,如每年的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均安排有环境科普板块、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品牌环境科普活动持续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目前,宏观上看已有基础的政策供给,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政策的执行、落实和主题主线的突出;同时,相关部门或单位开展的生态环保科普工作,已有一定的规模和成效,但与适应化解环境有关突出社会风险的需要、立足绿色发展战略任务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的要求相比较,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注重微观层面的知识普及,对传播环保观念和生态文化的重视不够,对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支撑不足。偏重于科学技术知识,不够重视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生态环保科普工作的公众影响力和动员力不足。生态环保除了学技术问题之外,也是文化理念问题,只有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把倡导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基本理念作为立足点,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贯穿于生态环保科普或教育工作中,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才能适应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二是针对公众关注的、环境相关的突出社会风险问题的深入系统传播不够,对推进风险交流、重叠社会共识的支撑不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众在健康层面的需求十分旺盛,对环境问题尤其环境污染健康问题的集体焦虑降低了公众的幸福感。在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及自媒体时代发展,不同来源的相关信息碎片化且混乱失序、似是而非或存在不少误区,给人们带来很多困惑。但生态环境领域的传播重点是污染防控、健康领域的传播重点是与各种传染病或慢性疾病有关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公共议题并引发公众焦虑的环境与健康话题,因涉及价值问题、科学认识和经济成本以及各种不确定性,在特定社会环境及职能分割的背景下,政府部门和主流传播渠道的供给不足、长期缺位。
       三是在重视程度和顶层设计、主题主线、协调机制、能力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环保科普在政府责任、统筹协调、评价体系、目标考核等方面均显不足。
       三、有关建议
        一是突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和化解突出社会风险的功能定位。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核心,秉持理念和文化内涵、重视个人自觉行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推动营造自主自律践行绿色行为的社会氛围环境;围绕防范社会风险需求,生态环保科普应贴近生活、面向民生和民主决策,以公众高度关注的环境健康相关问题为出发点,注重基本科学概念的传播,搭建政府、科学家与媒体、公众之间的桥梁,推动对话沟通和多层次互动,化解风险的同时促进理性认知、凝聚生态文明建设的广泛共识。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发动社会力量、强化个人参与。在政府层面,发挥组织优势,推动供给侧能力建设、完善协调机制和保障政策;在社会层面,鼓励和引导社会团体、非政府机构、科研与学术单位、企业、公共环保设施以及媒体、科学家等行动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传播活动;在个人层面,引导树立生态环保意识、推动从意识向意愿转变,形成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环境保护的关注者、环境问题的监督者、绿色生活的践行者、生态文明的推动者。
       三是建立提升公民生态环境素养的国家意志,围绕生态文明内涵研发生态环境素养有关基准,建立目标指标、推动常规监测评价,强化生态环保科普的主题主线,引导各方开展的传播工作形成合力。结合重点工作深入开展专题生态环境科普,如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七大标志性战役,面向基层领导干部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和实践培训;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行动计划,面向农村居民补齐生态意识短板;围绕各类绿色健康城市创建、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无废城市建设等,面向城市居民引导绿色生活方式。强化能力支撑,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生态环保科普的人群覆盖面。
(供稿人:高宏斌 朱洪启 朱忠军)
(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