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研究

中文
English

中国科普研究 » 科研进展 » 研究动态

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中几个关键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建议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高宏斌 赵立新 等 发布时间:2018-11-13 10:19

        实施科学素质行动推动青少年科学素质水平跨越提升,提高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科学实践能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中国科学教育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特别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 年)》(下文简称《纲要》)实施以来,科学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中国科协最新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及待升学人员的达标率位于所有人群第二,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这一水平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有一定差距。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面临学校科学教育弱化、非正式科学教育不成熟、科学教育信息化水平不够、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区域失衡等问题。为了提升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地位偏低,难以发挥其提升科学素质的作用
        我国科学教育的实际地位还很低,与其应有的作用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开设科学课程的起始年级延后;开课课时较少;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占全部课程的比例为7%~9%,低于体育、艺术课程所占比重;考核评价中科学课程所占比例较小甚至没有,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成绩未纳入“小升初”考试范围;就目前高考政策导向看,也有可能进一步削弱科学学科的地位;另外,调整学科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加分以及取消高校招生保送资格,也削减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热情。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体系不完善,对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支撑不足
        尽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学校之外的科学教育)在传播方式和形式上已有所改变,但存在目标定位与实际脱离、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评估手段等问题,因此大大降低了非正式科学教育对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的支持作用。首先,当前非正式科学教育片面追求发展兴趣和个性,与我国实际国情不符合;从对学校科学教育的支持来看,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适应性不强,校内外科学教育系统融合建设亟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第二,《纲要》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基础研究没有明确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也还没有设立有关项目,加上地方政府、科学界以及社会团体对非正式科学教育价值认识不足,使得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相关研究没有经费保障,很难对非正式科学教育基地设施建设形成有效支持。第三,缺少系统的非正式科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体系,目前国内仅有少数高校设置科学或科技传播专业,一些高校开展了对科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但没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和适当的培养方式;非正式科学教育工作者也没有资格认证体系,工作者的科学素养成为阻碍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第四,缺乏科学化的评估手段影响了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改进,在《纲要》颁布后大量非正式教育项目启动,但缺乏对项目的目标、效果、类型和方法的评审机制及办法,使得基地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三)科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专业性不强,推动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不明显
        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信息化已推行了20 年,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但存在信息化环境建设与需求难以匹配、资源建设共享共建程度低、教学整合水平低和科普信息化迟缓等问题,对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的技术支持作用不明显。第一,学校科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片面追求技术和功能,较少考虑学校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而是以技术先进与功能强大作为环境硬件和平台建设的标准。第二,信息化科学教学资源库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具有良好影响力的数字化资源库寥寥可数,共享共建程度较低。第三,信息技术与科学学习活动整合缺乏系统性,信息技术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四,网络伪科学传播蔓延呈现商业化和移动化的发展趋势;科普网站发展快速,但存在数量、规模偏小,发展不均衡,原创性科普内容少、表达形式单一,更新缓慢等问题。
        (四)城乡科学教育投入差异巨大,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区域失衡
        统筹城乡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成为了我国当下教育发展的难题。据多项对城乡青少年科学素质差异的调查报告显示,整体来看,城市学生的科学素质高于乡村学生。在农村中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中,缺乏推进科教改革的评价机制,科学课程资源短缺,新课程所用的教材与农村实际脱离导致教学行为滞后,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等问题困扰着农村地区青少年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城乡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的不平衡。
        二、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改进的相关路径
        (一)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规划,全面提升学校科学教育水平
        第一,应为确保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提供政策及法律保障,适当提前科学课程的起始年级,增加科学课程的课时,提高其在考核评价中的比例。第二,增强对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改革、教材建设、资源开发、教学方法、教师培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以系统化、制度化为导向,建立中小学科学教育标准调整与更新机制;逐步形成青少年科学教育教材分级分层分类建设模式。第三,增加学校科学教育投入,实现学校科学教育设施的专业性与全面性。第四,以学生能力提升为重点进行科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发展学生科学技能和创新能力。第五,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鉴别和选拔力度,鼓励中小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在大学招生录取中对这类特殊人才给予更多机会。第六,各中小学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完善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评估体系与监察体系。
        (二)发展非正式科学教育,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
        第一,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可操作化目标和内容,加强科学方法、科学客观性和科学理性等基本科学特征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制定。第 二,建立由科学界和教育界等团体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多渠道、多方式开展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和学术交流,有效指导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推进科普内容的制度化建设,增强科普内容质量和时代性。第三,集中打造一系列有创意、有特色、有示范意义的青少年科普培训项目和各级各类优秀品牌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活动,并通过活动整合科普资源,促进社会各界的协同参与。第四,建立非正式科学教育项目的申报评审、过程监控和活动效果评估机制。保证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质量。
        (三)扎实推进信息化进程,加快科学教育和信息技术融合
        第一,将科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信息化环境应用程度等指标纳入中小学校长业绩考评的评价指标体系,教育行政职能部门密切监督科学教育信息资源的日常应用与管理并有效实施过程性评价,以保障中小学科学教育信息化真正落到实处。第二,配置专门的培训机构(学校、科研院所、科技公司等)通过“线上网络研修”和“线下问题答疑”的方式对科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政府部门建立长期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资助服务体系,向中小学科学教师定期开放国家与科研院校的数字图书馆与实验室,聘请教育技术学专家提供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咨询服务及其解决方案。第三,“净网行动”和科学教材改良双管齐下。政府部门加大对伪科学网站的查处力度;组织专家对现有科学教材进行改造,为学生推介优质的科普资源平台,同时加入基于万维网、数字化学习空间的科学探究活动设计。
        (四)大力提升科学教师专业化水平,为科学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
        第一,加强高校或科研单位中科学教学或科技传播专业本科、研究生专业建设,培养受过专业化训练、有着较高素养的科学教育专业工作者。第二,制定和完善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明确科学教师培养目标,形成分层次、分类别、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科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庞大的科学教学实践数据库,以促进科学教师在中小学任职前及任职期间得到更专业的发展。第四,建立合理的有针对性的科学教师和科普人才的绩效考核制度。
        (五)加强城乡统筹,平衡资源配置,逐步消解青少年科学教育区域差距
        第一,各级政府需加大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经费投入并进行有效监督,加强农村科学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学实验室建设,让农村孩子有更多的实验机会。第二,结合当地农村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开设具有特色的课程,增强农村科学课程的适用性、切合性,切实做到“因地取材”、“因地施教”。第三,发展城乡共同体,以城区强校之力,携农村弱校发展,使农村弱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在较短时间内优化升级。第四,加强农村科学教师的专业培训,并大力支持城镇优秀教师“送教下乡”,通过顶岗支教的形式注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撰写人:高宏斌 赵立新 朱洪启 任友群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