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科技馆运行经验及发展建议
文章来源:科普新动态 作者: 赵菡 郑念 发布时间:2019-11-14 10:48
摘要:农村中学科技馆是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通科普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现实举措。该公益项目自2012年启动以来,已在全国800多所农村中学建成农村中学科技馆。通过调研白银市和汉中市两地8所农村中学科技馆,总结建馆运行的特色做法和宝贵经验,发现目前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未来发展的建议,为有关部门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参考。
农村中学科技馆是铸强科学普及一翼在农村落实的重要实践,也是完善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环节。科技馆利用农村中学现有场地,结合中学生对科技的浓厚兴趣,综合科普展品、数字科技馆和现代多媒体设备等设施建设。既可以促进科普资源下沉,服务惠及周边中小学生,同时还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一、主要经验
一是多部门通力合作,科协组织、基金会、教育部门和企业共同推动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发展。地方科协与老科协紧密联系,积极推动,仔细筛选建馆中学,专人负责与学校的联络工作,强化纽带作用。教育局领导重视,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认真指导科技馆建设工作。基金会及时划拨款项,与建馆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并对后续运营监督保障。企业竞标,提高展品质量,承保维修服务。学校积极制定管理办法,配设管理人员。多部门联动配合,使农村科技馆建设高效有序,资金和资源落实充分。
二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开展科普活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和老师的参与积极性。农村中学科技馆展品资源虽有限,但各学校都能想办法充分利用,主动发掘新资源。科技馆辅导员带领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科技展品和小发明创作,一些学校还成立科技社团每周在科技馆开展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培养“小小讲解员”,让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缓解了讲解人员不足的问题;一些学校与当地的高校或者自然博物馆联系,定期请专家来馆举办科技讲座;部分学校配有“创客之家”“赛课工作坊”教室,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形成了学校重视、辅导员带动、全员参与的运行模式。
三是科技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带动农村及周边地区学生和群众及时了解科技发展动态。各地农村中学科技馆除定时定期向本校学生开放,还面向周边居民、学生家长、其他中小学校学生团体等开放参观,科普资源下沉基层,有助于提高乡村公民科学素质,激发广大群众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靖远二中每年举办的科普嘉年华活动,将展品搬到室外,辐射带动了周边的4个镇的学生和居民来参观,大大提升了周边群众对科技的兴趣。留坝县江口中学将农民工培训、党员培训和领导干部培训的参观活动放在科技馆,带动了更多社会公众体验、参观和参与科学活动。
四是以“奖”代“投”,建立培训和监督平台,保障农村中学科技馆的可持续运行。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在各科技馆建馆后,通过网上平台建立积分制度,向高积分科技馆奖励科普资源包代替后续投资,充分调动农村中学科技馆解决资金困难,自己“造血”的积极性。每年举行科技馆辅导员培训,使科技馆的管理人员越来越专业规范。积极组织各农村中学科技馆师生参加科协举办的各种竞赛活动,对科技馆后续运营起到监督保障作用。
二、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农村中学科技馆面向社会开放机制还不够成熟,宣传力度不够,农村科学文化氛围尚未形成。大部分农村中学科技馆建馆选址较少考虑面向社会开放问题,能建在社会公众易于到达的一楼的非常少见。考虑到保证日常教学秩序和校内安全,大多农村中学科技馆面向社会开放时间较短,且多是组织团体来参观,周边居民参观人数较少,甚至不了解科技馆对外开放情况。
二是资金欠缺,农村中学科技馆自主“造血”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基金会用较少的资金,拉动了地方政府的配比投入,但学校的建馆资金仍然不足。展品由基金会统一配发,种类和数量有限,部分学校后续对于展品的开发和更新仍然存在困难。目前学校对科技馆的后续投入主要靠基金会积分平台和参加科协组织的竞赛获得奖励的形式取得。
三是农村中学科技馆获得科普资源渠道单一,缺乏与中国科技馆、地方科技馆、其他农村中学科技馆之间共享共建的平台机制。走访发现,与展品相配套的操作手册、讲解视频配发数量较低,一些学校甚至只收到展品,没有任何相关的说明书配套。科技辅导员获得与展品相关的科普资源渠道以展品生产厂家培训为主,参加基金会组织的培训和自己研究为辅,也不了解数字科技馆相关资源。与各级科技馆间交流互动较少,缺乏资源和做法的共享交流平台。
四是农村中学升学压力较大,科技馆工作未能作为职称评定和业绩考核的内容,专职人员缺乏,而兼职人员的积极性不高。白银市的8所农村中学科技馆中,只有3所配有专职教师;汉中市的5所农村中学科技馆只有2所有专职管理人员,其他科技馆的科技辅导员均由专业相近的教师兼职。由于升学任务较重,兼职教师主要精力在教学中,人员变动大,积极性不强。专职教师工作缺乏与职称评定相关的业绩考评,人员不足。
五是展馆建设和资金、人员的管理尚无标准规范,缺乏有效的评估评价机制。各区县农村中学科技馆的场地建设标准没有统一规范,一些学校的展品摆放和照明设计无法满足参观需求。资金和人员的管理办法也多由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缺乏评估和监督,管理能力差异较大。
三、未来工作开展的建议
第一,“志”“智”双扶,引导价值取向,激发社会活力,注重发展科普产业助推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加大农村中学科技馆对社会开放力度和宣传力度,积极引领群众建立科学文化氛围,倡导科学精神。在资金来源方面,探索政府、基金会、企业等多方面的公益项目合作模式。充分激发社会不同主体活力,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规范项目运作,以公开透明方式向捐资人和社会传递公益精神,促进科普事业产业化发展。
第二,充分发挥科协系统资源优势,丰富现有平台渠道,推动科普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让科协“三库一平台”建设惠及基层,加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志愿者服务优势,拓宽农村中学科技馆获得资源与人才服务渠道;让老科技工作者继续发光发热,将经验传给青年人,促进地方持续推进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加强数字科技馆平台建设,打造深入基层的资源服务共享平台,畅通基层共建通道。
第三,加强农村中学科技馆人才建设,打通科技馆专职教师职称评审渠道,常态化科技馆专职人员培训。积极推动科技馆专职辅导员纳入职称评定范畴,促进制定兼职辅导员工作业绩评价规范,使农村科技馆科技辅导员师出有名,晋升顺畅。加大对基层教师和辅导员的培训力度,规范资格认定,开发适合地方具有特色的培训教材,推动地方科技辅导员培训常态化。
第四,尽快建立评估评价机制,制定农村中学科技馆运行的标准规范。建立农村中学科技馆场地建设、展品陈列、宣传开放、活动开展等方面的评价体系,制定资金、人员、资源管理办法,完善积分奖励制度,开放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
(供稿:赵菡 郑念)
(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
- 上一篇:中国科普人才政策25年:体系与展望
- 下一篇:我国“应急科普产业”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