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急科普产业”建设思考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侯蓉英 郑念 等 发布时间:2019-12-06 15:27
摘要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危机、社会安全等事件频发,应急科普将可能成为有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应急科普产业从类型、社区、投资、优惠等方面都给予了不同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在应急科普产业发展方面呈现面向公众和政府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未来,我国应急科普产业的场景功能化、居民社区化培育将成为建设重点。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危机、社会安全等事件频发,应急科普将可能成为有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应急科普产业从类型、社区、投资、优惠等方面都给予了不同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在应急科普产业发展方面呈现面向公众和政府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未来,我国应急科普产业的场景功能化、居民社区化培育将成为建设重点。
近几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危机、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频现,不仅造成社会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而且还严重危及到社会秩序的稳定。新时期,我国不仅需要具备强大的应急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公众在紧急状况发生时,知道该如何针对性地做什么、如何做,并采用正确且迅速有效的方法来应对。因此,应急科普作为灾难预防的保障至关重要。
一、国外应急科普产业的发展类型
全球应急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历史上遭受的自然灾害要比世界其他地区多,所以这些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开始积极发展应急科普产业。
美国应急科普产业发展更偏重于国土安全,主要涉及恐怖袭击预防性科普、关键基础设施科普、生化核威胁科普等类型,而最为成熟的科普产业主要集中在火灾救助领域,包括防灾救灾装备、应急救援服务等相关科普产业。美国在应急科普产业各个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每年资金资助达到了2.4万亿美元,为美国预防和减少危害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全美国大约有30多个私营企业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承认,可以在灾难救助活动中进行科普培训和防护,它们为国家的灾难管理和各级政府的应急提供重要及时的帮助。它们与美国国土安全部和国家应急预案机构部门开展有效合作,共同分享信息,组织应急科普活动课程,统一预防和应对全国性突发事件。
日本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国土面积狭小意味着其危机应对的缓冲区非常有限。所以,日本拥有全世界第一流的防灾减灾科普信息系统。随着民众对防灾应急意识的不断提升,建立专门性的防灾生活用品商店与超市己经成为日本社会的常态。最著名的东急百货在东京就有很多家连锁店,里面各式各样的防灾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有发条式的收音机兼手电筒,有防止室内柜子倒塌的固定器和捆扎带,还有防灾头盔、太空毯等。日本的应急科普产业以政府和企业为主导,形成居民社区一同参与的自救——共救——公救的运行模式。
德国将应急科普产业称为“安全行业”,其发展得到了政府的有效支持。德国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应急科普救援体系,积极推动应急产品的科普产业化,同时也给予充足的经费资助,德国政府每年在应急科普产业投入资金达150亿欧元。德国政府关注的重点主要在预防和防护性科普,特别是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科普。
澳大利亚自20世纪80年代就将综合防灾减灾与应急科普结合起来,并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的科普教育建设。应急志愿者队伍是澳大利亚应急抗灾救援的主力军,这些志愿者都是经过严格的培训并且达到考核要求才能参与救援。他们能熟练地操作各种复杂救灾抢险设备,而且注重社区的防护功能。澳大利亚政府为民间科普企业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例如,为澳大利亚火灾管理委员会(AFAC)生产消防器材的各类企业,通过训练专业消防员,提供相关火灾知识的科普咨询服务,不仅能赚取利润,而且还能从地方政府和保险公司获得相应的资金。
二、我国应急科普产业的发展模式
(一)面向公众型
面向公众,专职做预防应急科普课程培训的产业。应急科普课程的产业培育包括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创建等科普内容。其中科普内容中突发事件发生前的科普培训占到56%,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社会救援科普达到35%,应急物流方面的科普为36%。
(二)面向政府型
面向政府应急部门,为其提供应急产品并开展相应科普技能培训的产业。从我国2014年应急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我国应急产品达到9544种类型,主要分为检测预警产品、预防防护产品、处置救援产品和应急服务产品等四个领域。其中监测预警类占比24%,预防防护类产品占比18%,应对处置类占比56%,应急服务类占2%。监测预警类应急产品包括放射性物质监测预警、公共卫生事件检测预警、气象监测预警、社会安全事件监测预警、事故灾难预警、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其他监测预警7个种类、41个小类。预防防护类应急产品包括个体防护、防护材料、设备设施防护、生态防护和其他防护5个种类、14个小类。应对处置类应急产品包括抢险救援、生命救护、现场保障3个种类、23个小类应急产品。提供以上应急产品的企业都提供了相应配套的科普培训课程和技能训练,使科普产业呈现多元化和规模化效应。
三、几点思考
(一)加强我国应急科普“场景功能化”的产业建设
新时期,应急科普产业要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面对突发事件应急预防,不仅要大力建设教育、宣传、培训、演练等科普基地和训练中心,更要帮助公众做好身处“不同场景下”的防灾救灾的准备工作,以提高公众面对灾害的应对能力。
企业建立火灾、地震、台风等灾害应对情景性演练学习基地,需要注重公众日常性、常识性的应急训练,因此科普基地的设计和产业建设要与公众生活的不同场景建立联系,模拟和打造公众在不同生活环境中所需要的防护。
企业在设计开发应急科普基地的体验类型上需要对产业做到“场景化”细分,例如地下车库的应急、家居的应急、写字楼的应急、户外的应急、区域城市的应急、农村山坡的应急等等,从而达到全社会、系统性、大安全的理念,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科普产业发展方向,提高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防范突发事件风险和快速处置的综合能力,并且在全社会形成共识。
(二)深入开展科普产业的居民社区化建设
应急科普产业不仅要以政府、市场化的机制来运行,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普通公众的生活区域,社区化的应急预防实施更有利于公众把应急看成公共责任。在美国,每几个家庭社区就会组成应急预防中心,社区成员每月都会邀请企业应急咨询专员开展应急预防的技能培训,应急科普已经成为美国公众提高生存能力的重要技能之一。
我国应急科普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是产业发展基本是以行业市场化机制来运行,与普通公众生活接触距离较远,因此,科普产业社区化、居民化建设将是未来的发展重点。
(供稿:中国科普研究所 侯蓉英 郑念 王丽慧 齐培潇)
- 上一篇:农村中学科技馆运行经验及发展建议
- 下一篇:推动高校科普责任评估 释放科普供给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