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研究

中文
English

中国科普研究 » 科研进展 » 研究动态

2013《IJSE》研究动态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张会亮 发布时间:2014-01-04 09:17

        内容摘要
       《国际科学教育》(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IJSE)是国际顶尖、SSCI、教育类期刊,所有研究文章都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本研究以B刊2013年刊出的14篇文章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研究方法,从研究内容、方法、作者国别分布等维度了解本领域研究的动态情况。

        一、期刊介绍
       《国际科学教育》创刊于1979年,当时名为《欧洲科学教育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1979 —1986年)。1987年更名为《国际科学教育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并将原来局限于探讨欧洲的科学教育扩大至美洲、大洋洲、中东、远东和非洲等地区,更具国际视野。
        IJSE现有两刊,即A刊(part A)和B刊(Part B)。A刊维持原来期刊的主旨及规模,每年出18期。A刊的关注点是学校科学教育,因此它以刊载科学教育的理论和观点、科学教育的发展和各项研究结果为主;并期望在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将理论与研究结果实际应用于学校的教学。
        B刊创刊于2011年,特别独立出“科学传播”及“公众参与”的主题,并将之题为:《传播及公众参与》(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Engagement),它的关注点是非正规教育情境下的科学学习,期望在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之间架桥,在各不同年龄层的公众、科学家、工程师、媒体、记者、决策者之间作沟通,以及科学和技术在个人、社会、经济及文化层面上的理论探究。
    二、研究综述
      (一)研究内容
        2013年IJSE part B 上文章的研究内容主要有:
        非正规教育科普场馆研究(包括博物馆、科技馆、水族馆、科学剧场、科学咖啡馆、展品展览设计等);科学态度研究(包括公众科学态度研究,青少年科学认知和态度研究);科学传播研究(公众对话);成年人科学学习; 科学课程(高校与中小学合作); 科普图书。研究内容分布情况见下表: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非正规教育科普场馆研究占很大比重。这是因为,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将非正规教育学习环境分为三类:日常生活环境、可设计的环境、课后及成人项目。其中可设计的环境就是各类科技场馆。许多研究者在研究非正规教育时,都将研究视角聚焦于科技场馆。其次,科学态度研究也占有一定比重,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态度研究更为学者关注,这是由于青少年的科学态度影响甚至是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公民科学素养。相对而言,其余类别比重较小,并不表明它们不重要,以科学课程为例,本来是学校正规教育的范畴,但是研究者们也在探究学校与高校或博物馆合作支持学校科学课程;科学学习的研究重点一直都是针对青年人,但是现在新的科学和技术日新月异,研究成年人的科学学习也有待加强;科普图书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研究的关注点。
        Antti Laherto的《通过教育研究提升科技展览的功能》文章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强调增加对科技展览的教育功能的研究。Cláudia Faria 和Isabel Chagas的文章《调查研究学校组织的水族馆之旅:科学教师的作用是什么?》研究学生和教师在学校组织的水族馆参观时的行为,问卷调查了145名教师和191名学生。数据结果发现,虽然学生和教师对参观都有很好的评价,但是活动主要以导游指导和讲座为主,因此学生和教师在学习议程控制方面只能有非常少的选择。
        Ana Sofia Afonso和John K. Gilbert的《科普图书在非正规化学教育中的作用》认为,科普书籍有助于提升公众参与化学,但一直没有系统的研究。本文文章选取了193种化学科普书,探究了书目、内容,标准、以及促进公众参与的价值。结果发现,受欢迎的、可以促进公众理解的化学科普书都有特定的文本特征。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研究(三年跟踪研究)、问卷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等。调查研究是研究者常用的研究方法,例如Gail Jones等人的《微生物学教学对学生的微生物疾病风险热值的影响》文章对2所大学和1所社区学院的132名本科生进行了调查,探究他们的风险认知是否在修了微生物课程之后发生了改变。案例研究法也比较常用,例如John Kenward Gilbert和Huann-shyang Lin的《成年人如何学习新的科学和技术:以纳米科学和技术为例》。以纳米科学和技术为案例,探究成年人在学习新科学和技术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和影响因素。
        由于这几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只利用其中一种方法收集数据,仅能部分的反映一些信息。因此,大部分文章都综合采用测量、问卷、观察、实验、访谈等多种方法,可以对不同方面所得的结果进行相互比较和验证,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强调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传播与公众参与,解决各种问题。非正规科学学习研究的问题包括学习环境、活动形式、学习内容等内容,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又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大众传播学、学习心理等研究领域密切相关,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要求文章作者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三)作者国别分布
        作者主要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研究所和博物馆。来自亚洲地区的作者只有一位中国台湾的高校老师,他与英国学者合著一篇文章。其他作者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葡萄牙、荷兰、丹麦、希腊。
        各国研究者都很重视非正规教育科普场馆研究,例如:美国研究机构学者撰写的《青少年科学咖啡馆的设计和影响》,英国高校和博物馆的学者撰写的《博物馆拓宽公众参与的研究议题设置》,澳大利亚高校学者撰写的《科学剧场:改变南非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芬兰高校学者撰写的《通过教育研究提升科学展品和展览》和丹麦高校学者撰写的《科学展品设计模型》等。
        另外,研究者们也注重科学态度研究,尤其是更为关注青少年科学态度研究。例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高校学者撰写的《公众对科学问题的看法的调查研究》,美国高校学者撰写的《美国中西部高中生和大学生对乳腺癌知识的认知》,和《学生对微生物疾病的认知》等。
          三、结语
        (一)非正规教育情境下的科学学习是研究重点
        非正规教育情境下的科学学习是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主题的选择和研究路径的设计应将这些不同方面组成一个整体来考虑。例如,青少年科学态度、科学素质等研究议题,过去主要在学校正规教育的范畴内讨论,但是最近这几年,国际上比较重视通过学生在科技馆、博物馆等非正规的科学教育场馆的科学学习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论文。
        (二)注重研究方法,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研究
        虽然测量和问卷等调查类研究占主流,但观察和访谈的定性研究明显增加。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更加重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充分利用调查、统计方法的应用,另一方面注重运用各种定性方法(如观察法、口头自我报告法),从而获得较为全面、客观的数据、资料,挖掘出数据的深层含义。
        (三)青少年群体是研究的重点人群
        在IJSE B刊文章中,无论是非正规教育科普场馆研究,科学态度研究,还是科学课程(高校与中小学合作)研究,青少年群体都是研究的重点人群。我国青少年非正规科学学习现也已进入了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把未成年人列为科学素质行动的重点人群之一,将非正规科学学习作为促进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在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态度、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测评、国际比较、影响因素等研究领域的研究能力应该加强。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