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研究

中文
English

中国科普研究 » 科研进展 » 研究动态

2013年国际科学传播研究动态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陈玲 张会亮 等 发布时间:2014-01-04 09:15

        【按】为跟踪了解国际科学传播研究领域的动态发展和最新成果,并为我国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借鉴,课题组对国际科学传播研究领域内较为知名的4种学术期刊进行了分析研究。它们是《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以下简称PUS),《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以下简称SC),《科学传播期刊》(Journal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以下简称JCOM)以及《国际科学教育期刊》B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Part B以下简称IJSE B刊) 。

        内容摘要
        本研究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PUS》、《SC》、《IJSE B刊》和《JCOM》2013年刊登的全部文章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研究领域看,各有侧重点;从研究方法看,文献计量、案例研究、文献综述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是研究者们常用的方法;从作者来源看,主要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及研究所,来自中国的学者实属凤毛麟角。
 
       一、期刊简介
        《PUS》致力于发表揭示公众与科学互动本质的理论研究成果,同时意在吸引对“公众理解科学”研究感兴趣的读者。《SC》是一本国际化的跨学科社会学双月刊。主要考察专业学科知识的特点、知识传播以及科学共同体之间和面向公众的科技传播。《IJSE B刊》是国际顶尖、SSCI、教育类期刊。《JCOM》是科学传播研究领域的一本开放获取期刊。刊物旨在为公众科技传播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指导或参考,希望强化以社会科学方法对科学问题进行研究的挑战与对话,强调科学发展的传播过程以及当前知识社会动态发展的重要性。
       二、计量统计分析
       (一)《PUS》
        2013年出版8期,共74篇,每期在9篇文章左右,具体包括:主编评论2篇,书评4篇,1个专题7篇,文献回顾3篇,节日评论1篇,评论文章1篇,研究论文56篇。
        研究侧重点:面对如气候变暖等与科学有关的社会热点话题,从公众的视角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与利用相关模型。
        研究方法:文献计量、案例分析、文献综述分析、问卷调查等。
        作者来源:主要来自英国和美国,其他则分散在世界各地。来自亚洲作者的文章凤毛麟角,只有日本的2篇、韩国的1篇、新加坡的1篇、中国大陆的1篇(作者为吴国盛,邱慧)及中国台湾的1篇。
       (二)《SC》
        2013年为第35卷。目前收集到《科学传播》四期,分别是第三、四、五、六期(对应6月、8月、10月、12月)。共有文章27篇,编者按1篇,征文启事1篇。27篇文章分为论文18篇,评论5篇,著作回顾4篇。
        研究侧重点:探讨“专业化”的规律,知识的扩散,职业人士对公众的科技传播等。
        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稍多一点。
        作者来源:大多数出自欧美国家的大学,小部分出自亚非拉国家的大学。
       (三)《IJSE》
        2013年出版3期,共14篇文章。
        研究侧重点:非正规教育科普场馆研究(包括博物馆、科技馆、水族馆、科学剧场、科学咖啡馆、展品展览设计等)7篇;科学态度研究(包括公众科学态度研究,青少年科学认知和态度研究)3篇;科学传播研究(公众对话)1篇;成年人科学学习1篇; 科学课程(高校与中小学合作)1篇;科普图书评论1篇。
        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
        作者来源:主要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及研究所。只有1篇的合著者为中国台湾高校老师。
        (四)《JCOM》
        2013年出版3期,第一期共15篇文章,其中论文3篇,主编评论1篇,其他评论11篇;第二期4篇文章,其中论文3篇,主编评论1篇;第三期11篇文章,其中论文5篇,主编评论1篇,其他评论5篇。
        研究侧重点:多元化的科学传播中的机制、方法、策略,以及多种科学传播主体及其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
        研究方法:访谈、问卷调查、实验法、文献计量调查等。
        作者来源:JCOM的作者群体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和印度本国的作者,近几年来日本学者的论文也时有出现(8篇),2013年第一期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日本学者的研究论文。中国从事科学传播的学者十多年来仅在JCOM上发表过2篇文章,包括1篇评论(2013年第一期,北师大吴岩作)。
        三、建议
        首先,研究论文的主题多种多样,特别是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热点及对科学与公众关系中的公众的重视方面,而且研究多注重深度。
        其次,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尤其是问卷调查或利用现有调查问卷进行再次深入分析的方法在很多文章中多次使用。许多文章所运用的方法都在两种以上。
        最后,鼓励科研人员撰写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并积极加强国际交流,通过发表科研论文体现国内科学传播的研究水平,同时也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发出中国的声音。
(撰写人:陈 玲 张会亮 尹 霖 李正伟 张昀京 王大鹏   郭晓燕 王黎明 谢小军)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