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研究

中文
English

中国科普研究 » 科研进展 » 研究动态

加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 促进科学家参与科普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李红林 陈 玲 等 发布时间:2019-01-10 13:53

        一、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的现状
        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已初成规模。自2013 年8 月以来,共开展五批次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聘任工作。截至目前,共有98 个学会组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433 个,聘任推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人数超过600 人(其中院士41 人),在库科学传播专家总人数超过5 000 人。
        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在调动科学家开展科普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首先是调动科学家开展科普创作,包括适应新媒体需求的微博、微信平台的科普创作;其次是动员科学家积极参与中国科协重点活动;第三是调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进行资源开发和示范。
        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工作,已经形成了日常管理规范。首先是建立并维护科学传播团队数据库,已经建成中国科协传播专家团队管理工作平台;其次是形成了《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组建工作指南》(试行)、科学传播专家团队视觉形象方案;第三是为科学家开展培训和沙龙活动,帮助提升科学家的科学传播能力。
        二、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科普信息化的发展,科普开始走向“互联网+”的转型升级期,公众的科普需求呈现及时性、精细化、多样化等特征,传统的科普活动与形式已很难满足公众的科普新需求。同时,科学家踊跃做科普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还未能真正形成,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一)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积极性调动不够,优势未能体现
        调研中很多学会反映,很多科学传播专家及团队存在积极性难以调动的问题,科学传播专家及团队的学科、资源等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科协层面,针对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科普活动的整体规划稍显欠缺,大部分学会的科学传播专家团队仍延续旧的传统开展工作,并且,各学会分散活动,难以形成合力,未能树立中国科协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在科普工作中的科学性、权威性的整体形象。
        二是在学会层面,领导重视程度不一,有些学会的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组建工作难以开展;其次,学会开展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组建工作没有专门的经费支持,活动开展比较困难;再者,学会缺乏关于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的活动规划的系统指导和体系化安排,很多活动是在被动地或延续旧的传统开展。
        三是在科学家层面,科学家对于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知不一,导致各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参与科普活动的程度和活跃度也差异较大,有的能积极主动参与科普,有的限于科研压力等不能较多参与,也有的基本不怎么主动参与,整体的积极主动性还不够。
        (二)对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的规范、约束及激励机制有待加强
        一是面向科学传播团队的规范性指导文件《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组建工作指南》尚未发布,使得学会和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相关工作的开展缺乏整体性;同时,日常管理规范,包括年度工作计划及总结、科普创作及资源集成、科普活动、培训与交流等都未能形成常态化机制。
          二是面向学会及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的约束机制未能建立。还没有形成针对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组建工作的考核、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的考核与分级,以及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的考核及后续管理办法。当前的工作重点仍在“建”的方面,“用”的方面体现不足,约束不够。
        三是面向学会及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调研发现,很多科学家对“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头衔是很认可的,但由于其社会影响力不足,来自社会公众的知晓度和认可度以及在科学家群体中的认可度都不太高,“名”上的激励还未能充分体现。还有一些学会和科学家表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开展的科普工作多为公益性的,对科学家的职业发展或其他收益方面没有太大帮助,难以形成内生动力来激发科学家的积极性。
        (三)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提供的服务与支撑不足
        一是经费支持的不足。很多学会反映,学会开展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工作几乎没有专门的经费支持,2014 年、2015 年曾有过资助,但每批资助的团队数和经费额度都很有限,难以支撑科普活动的开展。
          二是对学会和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的指导、培训不足。学会管理人员在如何调动科学家积极性、如何有效地组织科普活动等方面都有获取指导和交流的需求;科学家在如何有效地开展科普创作及科学传播、如何适应新形势开展科普工作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培训与交流需求。但这些需求未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三是资源对接服务平台的缺乏。有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反映,聘任后得不到开展科普活动的机会,或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来开展科普活动。同时,有媒体和机构也反映,很难找到合适的科学家来开展科普活动。即在科普的供求方面,缺乏有效的对接及服务。
          三、加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要更好地发挥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的作用,围绕上述问题,建议从顶层设计、经费支持、过程管理、加强服务以及平台建设等各方面加以改进,打造科学传播专家团队2.0 版。
          (一)优化顶层设计,保障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充分调研学会及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需求,在后续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遴选和组建过程中进行进一步的合理规划。包括:对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的遴选标准进行适当调整,让一些有热情有意愿有能力开展科学传播的青年科学家也能作为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对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及团队的分类标准进行优化,让学会申报工作更便捷;对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团队进行整体宣传,形成规模效应,让更多机构及公众了解科学传播专家团队,以更好地促进他们的作用发挥,等等。
          (二)加强经费支持,调动学会及科学家的积极性
          当前,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项目的年度工作经费为30 万元,仅够维持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的日常数据维护和年度续聘及聘任等工作,很难进一步开展面向学会及科学家的培训、交流活动,乃至择优支持学会及团队。建议加大项目的经费支持力度,考虑对优秀学会、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项目及资源等进行支持和推广,充分调动学会及科学家的积极性,并形成示范。
          (三)规范过程管理,促进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的良性发展
          一是尽快形成发布《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组建工作指南》,为学会开展相关工作提供规范性的业务指导;二是在专家团队组建过程中加强管理,包括年度工作计划及总结、科普创作及资源集成、科普活动、培训与交流等都能规范化、流程化;三是在组建过程中加强考核和激励,对于开展科普活动表现优秀的学会、科学家及团队进行表彰,形成示范效应,同时,适当引入退出机制,更好地激发活力。
          (四)加强交流培训,帮助提升学会及科学家的技能
          整合科协现有资源,为学会、科学传播专家团队提供经常性、必要的培训与交流。建议在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培训项目中专门设置学会科普工作技能培训专项,帮助提升学会工作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专门设置科学传播专家科普能力提升培训专项,帮助提升科学家的科学传播能力。
          (五)加强平台建设,实现科学家与各类机构及公众的科普供求对接
          一是继续完善现有数据库,实现科学家及团队的及时准确搜索,能在相关社会热点焦点和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及时参与开展应急科普服务;二是建立科学传播专家团队专题网站,对科学传播专家及团队进行整体宣传,同时实现科学家与媒体及各类机构的科普供求对接,促进科学传播专家的作用发挥;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平台,包括网络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实现科学家与公众的直接交流,满足公众即时性的科普需求。
撰写人:李红林 陈 玲 黄荣丽 王大鹏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