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研究

中文
English

中国科普研究 » 科研进展 » 研究动态

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之见解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齐培潇 郑 念 等 发布时间:2019-01-10 13:52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明确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立足新时代,我们认为,随着主要矛盾的转化,科普发展要为解决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服务,科普领域要坚决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聚精会神建设国家科普能力,把科普打造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坚强一翼。为此,科普发展需要寻求新思路,发展新理论,完成新使命。
          一、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为主线,从战略高度重视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2009 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已经在多种场合为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精神,把科普工作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
        第一,要把科普真正打造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一翼。当前,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曙光已经显现,党和国家做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并且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国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论述,明确了新时代科普的重要地位,也为新时代的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科普要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求服务。现实中,科普在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领域的价值日益凸显。无论是保健养生,还是避险救援,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的掌握程度已经影响到人们生产与生活质量。目前科普服务的供给内容与供给方式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公众获得感不强影响了其主动参与科普的积极性。进入新时代,科普不仅要成为创新发展的两翼之一,也要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而发力。
        第三,科普要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科普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抓手,也是人民对科普服务的重要诉求。当前值得关注的形势是,随着互联网和各类社交媒介的发展,不少“伪科学”言论正在假借“科学”的旗号进行网络传播,给国家科普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为了妥善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必须认清新形势,加强主流的社会组织、正规传播渠道的科普内容建设,为公众提供权威、科学、可信的知识、信息和资讯,用科学思维来提升公众识别能力,预防上当受骗。
        二、国家科普能力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根据中国科普研究所最新发布的《新媒体时代中国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显示,2006 年至2016 年,我国科普能力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主要源于国家科普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多,科普基础设施和科学教育环境的明显改善。报告同时指出,目前我国科普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严重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国内原创性科普资源依然短缺;科普人员主要源于中国科协系统,其他社会科普主体仍然力量薄弱;科技工作者主动开展科普的观念和意识不强,参与科普工作的人员比例仍然偏小;科普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影响力有限;社会科普氛围不足,公众主动接受科普的意识不强,科普需求没有得到真正激发。
        为此,科普发展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寻求新思路,发展新理论,履行新使命。具体做法上,要结合科普发展的趋势,大力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为科普事业发展和效果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以有效供给激发和满足公众需求
基于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和现实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现状,未来国家科普能力建设需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战略布局。

          第一,坚定科普能力建设的文化取向,大力建设科学文化,为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培植厚实的文化土壤。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之所以要以培育科学文化为目标,原因在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科学传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扩散过程,那些内含于科学文化的要素,诸如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更应该为公众所掌握和遵循。如果社会缺乏崇尚科学的文化氛围,就难以推动“知识科普”向“素质科普”转向,就难以让科学文化从科学共同体内部走出来,成为全民共建共享的新时代需要的公众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基础。
          第二,大力推进科普产业发展,使之与科普事业并举,共同打造科普能力建设的双翼。科普能力建设是一个投入产出过程,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通过发展科普产业,推动科普能力建设,为广大公众提供个性化的科普服务。一方面,需要遵循科普产业发展规律,推动供给侧的改革创新,以供给创造和推动需求。只有科普产业得到发展,才能使科普产业和科普事业并举,才能使科普之翼更加坚强。主张将科普服务视为一种文化服务,推进科普服务供给体制的改革,实行公益科普与市场科普并举发展,形成双重服务供给体制。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推动科普服务与传统商业活动的融合,打造“科普+ 旅游”“科普+ 游戏”“科普+ 电影”等多种“科普+”的新业态。
          第三,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新媒体科普渠道和平台,以信息化促进科普能力的提升。科普信息化是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国家科普体系的重要手段。我们既要做好科普发球端的最先一公里的内容建设,也要做好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科普渠道建设,更要做好最后一公里的终端呈现和效果评估工作,形成科普全链条的高效率运行模式。首先要推动传统科普资源的在线传播。打造科学权威的“科普中国”品牌,鼓励各类科研结构、社会主体或个人参与网络科普资源建设,发展科普新媒体,共同将线下科普资源推送到网络平台,打造在线科普品牌和精品栏目。其次以新媒介技术推动科学传播方式的创新。改变传统以图文为表达元素的纸媒传播,发展全媒体传播渠道。尤其要以动画动漫、纪实影像、科幻电影、科学访谈类电视广播节目等形式,将传统科普内容形象化、可视化、移动化,推动科普传播方式由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变。此外,以新兴数字技术发展新型科普服务种类。依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建设在线科普实验室、在线科普互动社区、在线知识分享平台,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将科普融入在线教育、生活与健康在线服务、在线娱乐休闲等活动,推动科普服务种类的多元化。
          第四,科普要眼睛向下,扎根基层,通过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切实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科普事业肩负着的重要使命之一。未来科普工作特别是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科普服务,需要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面向社会公众的实际生活需求提供精准服务。一是运用大数据思维,调查研究社会重点人群的共性需求和科普服务偏好,做到有效供给。例如,针对农村居民,可以重点围绕节能环保、生态保护、科学农耕、应急避险、健康生活等领域进行科普,将科普转化为改善村民生活和生产的能力,增强公众参与科普的获得感。二是建立各级科普资源信息库,收录各级科普组织的科普服务项目与内容信息,打造各级科普服务的供给平台,为根据公众科普需求调配有效的科普资源创造条件。三是建立科普需求的在线表达机制,各级政府可根据本地区不同地域或群体的共同科普需求进行针对性科普服务,探索科普在精准扶贫、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等领域的介入机制,突出科普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出。四是探索建立科普服务成效的评价体系,使得科普受众可以通过各类媒介对科普工作成效进行反馈式评价,以进一步提升科普的精准性。
撰写人:齐培潇 郑 念 王康友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