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国家应急科普机制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王康友 郑 念 等 发布时间:2019-01-10 13:52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应急科普是要通过普及、传播和教育,使公众和青少年了解与应急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相关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处理突发事件、参与公共危机事件决策的能力。应急科普机制是实现安全和应急科普,提升公众在紧急状态下科学应对事件的素质和能力的体系和运行系统,包括预防、应对和善后等阶段的科普应对措施和制度设计。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各类应急预案。2018 年10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会议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我国整体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但从预防和科学应对方面看,尚未建立应急科普工作的有效机制。
一、建立应急科普机制的必要性
突发事件应急科普有助于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具有积极作用。突发事件应急科普可以及时、准确传播公众需要知道的科技信息,对公众舆论进行正确、规范引导,有助于缓解人们的恐慌情绪。缺乏有效的应急科普机制,容易导致社会公众感知真相出现谬误,诱发舆论热点、负面舆情甚至群体性事件,给社会带来不稳定,滞缓事件的处置或相关科技政策的落实。例如日本核泄漏造成抢盐风波、PX 项目在多地屡遭抵制等。
第二,对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具有推动作用。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科普,3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应急管理能力,还可以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自救互救能力。相关管理人员和公众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对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对于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具有增效作用。通过应急事件科普,为公众提供释疑解惑、互动参与和科学应对的氛围,从而推动了公众对科普活动的主动参与。针对突发事件的科学普及在公众的接受选择上引起心理上的共识或记忆上的叠加和巩固,从而会提高科学传播效果。
二、国内应急科普工作的开展现状
在我国,应急科普工作主要从属于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并随之而发展。2003 年“非典”事件之后,我国开始加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2006 年设置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2018 年国务院又实施了部门机构改革,重新组建了应急管理部,加强了国家应急总体预案的规划能力。截至目前,我国应急管理已经基本建成了由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恢复重建机制。初步建成了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成立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建立网络舆情和各类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随着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日益完善,应急科普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2017 年科技部、中宣部联合制定的《“十三五”国家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规划》中就专门强调了应急科普能力建设问题,要求各级政府针对环境污染、重大灾害、气候变化、食品安全、传染病、重大公众安全等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及时解读,释疑解惑,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与此同时,组织传媒与科学家共同解读相关领域科学知识,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科学认识社会热点事件。对涉及公众健康和安全的工程项目,建立面向公众的科学听证制度,扩大公众对重大科技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从现实来看,各级政府正在对应急科普机制进行有益的探索:探索建立了各种应急科普的常态化平台;加强新媒体在应急科普中的运用;注4重应急科普的民生价值。
三、应急科普存在的不足
尽管应急科普工作日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应急科普能力建设成效明显,但是总体上并未形成比较成熟的体制机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急科普的顶层设计尚不完善。应急科普属于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应急科普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尽管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已经相继建立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管理体系,但是未建立应急科普的相应管理机构和工作机制。
第二,应急科普主体缺乏协同。应急科普的参与主体一般包括政府、科学共同体、各类媒介和公众。目前应急科普工作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具体表现为政府、科学共同体和各类媒介经常出现越位或缺位的问题。
第三,应急科普的内容资源比较分散。目前,针对应急科普,我国缺乏系统性、分主题的科普内容资源库建设,尤其缺乏在线应急科普资源网站建设。以线上应急科普资源建设为例,目前多数科普内容资源都分散在各大网站上,但不少优质的应急科普资源受限于公众的检索能力而出现闲置或浪费。
第四,应急科普的传播形式单一。目前,应急科普形式偏向单向传播,交互传播特征不强。另外,科普内容呈现上表现为严谨性的图文,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可读性和可理解性有一定限制。在传播媒介上,应急科普更多依托传统广播、电视、报纸、政府官方网站来进行。
此外,在应急科普的内容体系建设上也存在内容陈旧、表现形式单一而古板、资源互通共享不顺畅等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应急科普效果的呈现。
四、建立应急科普机制具体措施的建议
建立有效的应急科普机制有助于防范与化解重大风险,应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之中,在组织上、技术上、机制上形成有效的应对系统。建议从以下方面建立完善应急科普机制。
第一,完善应急科普的顶层设计。健全应急科普相关的政策法规。在当前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预案中补充应急科普的工作预案,将应急科普工作纳入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考核范畴。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建立涉科学议题的热点应急科普预案和实施规则。各地方政府建立相应的实施细则,明确应急科普机制建设的相关责任主体和工作机制。
第二,在应急管理部门成立科普工作委员会。成立领导机构、科普工作委员会,建立各级应急科普专家资源库。在应急状态下,科普工作委员会负责社会热点科学议题的研判与会商、联络协调在库专家开展应急科普服务供给。
第三,加强应急科普热点的侦测和预警。建议在政府舆情管理系统中嵌入类似科普热点的侦测与分析模块,通过自建舆情分析系统或由市场舆情分析机构提供外包服务,探索基于大数据的科学热点动态监测,及时向政府部门发出应急科普需求的预警。
第四,建立供需对接机制开展精准科普。推进“科普中国”的网站建设。形成公众可以在线按需检索的科普“信息中心”和“数据超市”。各级政府可根据本地区的易发事件建立应急科普的官方网站,进行日常预防性科普内容推送。同时提倡构建包括微信、微博等的媒介传播矩阵,开展网络直播等互动式应急科普。
第五,建设应急科普基础设施网络。以区县为单位大力建设基层应急科普场馆设施,做到应急科普教育的常规化、常态化和制度化,以真正体现安全应急科普的以防为主、教育普及优先、科学应对的应急科普理念和精神,把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突发事件应急科普是要通过普及、传播和教育,使公众和青少年了解与应急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相关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处理突发事件、参与公共危机事件决策的能力。应急科普机制是实现安全和应急科普,提升公众在紧急状态下科学应对事件的素质和能力的体系和运行系统,包括预防、应对和善后等阶段的科普应对措施和制度设计。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各类应急预案。2018 年10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会议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我国整体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但从预防和科学应对方面看,尚未建立应急科普工作的有效机制。
一、建立应急科普机制的必要性
突发事件应急科普有助于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具有积极作用。突发事件应急科普可以及时、准确传播公众需要知道的科技信息,对公众舆论进行正确、规范引导,有助于缓解人们的恐慌情绪。缺乏有效的应急科普机制,容易导致社会公众感知真相出现谬误,诱发舆论热点、负面舆情甚至群体性事件,给社会带来不稳定,滞缓事件的处置或相关科技政策的落实。例如日本核泄漏造成抢盐风波、PX 项目在多地屡遭抵制等。
第二,对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具有推动作用。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科普,3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应急管理能力,还可以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自救互救能力。相关管理人员和公众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对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对于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具有增效作用。通过应急事件科普,为公众提供释疑解惑、互动参与和科学应对的氛围,从而推动了公众对科普活动的主动参与。针对突发事件的科学普及在公众的接受选择上引起心理上的共识或记忆上的叠加和巩固,从而会提高科学传播效果。
二、国内应急科普工作的开展现状
在我国,应急科普工作主要从属于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并随之而发展。2003 年“非典”事件之后,我国开始加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2006 年设置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2018 年国务院又实施了部门机构改革,重新组建了应急管理部,加强了国家应急总体预案的规划能力。截至目前,我国应急管理已经基本建成了由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恢复重建机制。初步建成了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成立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建立网络舆情和各类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随着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日益完善,应急科普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2017 年科技部、中宣部联合制定的《“十三五”国家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规划》中就专门强调了应急科普能力建设问题,要求各级政府针对环境污染、重大灾害、气候变化、食品安全、传染病、重大公众安全等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及时解读,释疑解惑,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与此同时,组织传媒与科学家共同解读相关领域科学知识,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科学认识社会热点事件。对涉及公众健康和安全的工程项目,建立面向公众的科学听证制度,扩大公众对重大科技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从现实来看,各级政府正在对应急科普机制进行有益的探索:探索建立了各种应急科普的常态化平台;加强新媒体在应急科普中的运用;注4重应急科普的民生价值。
三、应急科普存在的不足
尽管应急科普工作日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应急科普能力建设成效明显,但是总体上并未形成比较成熟的体制机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急科普的顶层设计尚不完善。应急科普属于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应急科普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尽管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已经相继建立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管理体系,但是未建立应急科普的相应管理机构和工作机制。
第二,应急科普主体缺乏协同。应急科普的参与主体一般包括政府、科学共同体、各类媒介和公众。目前应急科普工作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具体表现为政府、科学共同体和各类媒介经常出现越位或缺位的问题。
第三,应急科普的内容资源比较分散。目前,针对应急科普,我国缺乏系统性、分主题的科普内容资源库建设,尤其缺乏在线应急科普资源网站建设。以线上应急科普资源建设为例,目前多数科普内容资源都分散在各大网站上,但不少优质的应急科普资源受限于公众的检索能力而出现闲置或浪费。
第四,应急科普的传播形式单一。目前,应急科普形式偏向单向传播,交互传播特征不强。另外,科普内容呈现上表现为严谨性的图文,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可读性和可理解性有一定限制。在传播媒介上,应急科普更多依托传统广播、电视、报纸、政府官方网站来进行。
此外,在应急科普的内容体系建设上也存在内容陈旧、表现形式单一而古板、资源互通共享不顺畅等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应急科普效果的呈现。
四、建立应急科普机制具体措施的建议
建立有效的应急科普机制有助于防范与化解重大风险,应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之中,在组织上、技术上、机制上形成有效的应对系统。建议从以下方面建立完善应急科普机制。
第一,完善应急科普的顶层设计。健全应急科普相关的政策法规。在当前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预案中补充应急科普的工作预案,将应急科普工作纳入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考核范畴。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建立涉科学议题的热点应急科普预案和实施规则。各地方政府建立相应的实施细则,明确应急科普机制建设的相关责任主体和工作机制。
第二,在应急管理部门成立科普工作委员会。成立领导机构、科普工作委员会,建立各级应急科普专家资源库。在应急状态下,科普工作委员会负责社会热点科学议题的研判与会商、联络协调在库专家开展应急科普服务供给。
第三,加强应急科普热点的侦测和预警。建议在政府舆情管理系统中嵌入类似科普热点的侦测与分析模块,通过自建舆情分析系统或由市场舆情分析机构提供外包服务,探索基于大数据的科学热点动态监测,及时向政府部门发出应急科普需求的预警。
第四,建立供需对接机制开展精准科普。推进“科普中国”的网站建设。形成公众可以在线按需检索的科普“信息中心”和“数据超市”。各级政府可根据本地区的易发事件建立应急科普的官方网站,进行日常预防性科普内容推送。同时提倡构建包括微信、微博等的媒介传播矩阵,开展网络直播等互动式应急科普。
第五,建设应急科普基础设施网络。以区县为单位大力建设基层应急科普场馆设施,做到应急科普教育的常规化、常态化和制度化,以真正体现安全应急科普的以防为主、教育普及优先、科学应对的应急科普理念和精神,把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撰写人:王康友 郑 念 王 明 杨家英
- 上一篇: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之见解
- 下一篇:面向智慧科技馆的科技馆信息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