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智慧科技馆的科技馆信息化路径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王黎明 发布时间:2019-01-10 13:51
一、信息化是实现科技馆智慧化的必要途径
智慧科技馆是近年来在数字科技馆、虚拟科技馆等多种形态的科技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与智慧博物馆的概念大致同源。科技馆的“智慧化”代表了科技馆通过引入多种智慧元素来寻求改进的一种发展趋势。另外还有两个层面的因素推动了智慧科技馆的探讨和实践。首先是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次是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及其实践发展,为智慧科技馆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模式和动因。“智慧”的概念植根于关于现代文明的两种语境。第一种语境指向文化、知识和生活的融合;第二种语境指向技术在智能化系统中的作用。两种语境分别从知识和技术的角度诠释智慧的内涵,前者将知识融合与“智慧化”联系起来,更强调“人”的作用;后者将社会功能的技术建构与“智能化”联系起来,更强调“物”的作用。
信息化所指向的目标与科技馆借助展陈来复现科学技术的原型、情境和意义的使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信息化的过程蕴含着媒介的演变,因此也是现代博物馆包括科技馆的展陈形态和功能演变的重要基础。当代的信息化发展可以概括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三个阶段,这也符合科技馆信息化的整体进程和趋势。因此可以将智慧科技馆视为科技馆在信息化驱动下的某种目标形态,科技馆的信息化则成为实现智慧科技馆这一目标的必要过程。
二、 信息化在智慧科技馆中的几种角色
在上述视角下,本文对信息化在智慧科技馆中扮演的多种角色进行分析,以阐明在科技馆从以展览为中心向以参观者为中心转型的过程中,每种角色在完善科技馆传播和教育使命方面所具备的主要特点。
(一)推动教育技术进步:嵌入情境的混合学习体验
科技馆的展教特点决定了信息化在推动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核心是:综合多形态的信息传播技术,强化嵌入情境的混合学习体验。教育技术是在教育过程中应用的科学技术的泛称。教育技术指向为了实现学与教的目标、策略、方法所采用的技术模式,其本质特征是“借助媒体的学习”。在科技馆中应用的代表性教育技术包括为了促成个性化学习而使用的位置服务技术,为了促成沉浸式体验而使用的虚拟现实(VR)技术,为了促成受众自主学习和参与研究而使用的数字人文技术等。科技馆在学与教的策略层面,突出展品的教育功能,将参观者与展品的互动视为教学中心环节;在方法层面,以参观者的阅读、观察、操作和体验为主;在活动层面,综合采用自行参观+ 辅助讲解或导览以及团体参观+ 拓展教学的模式;在目标层面,以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习动机为首要目标,兼顾与展陈主题相关的具体目标。
(二)扩大受众的概念:多形态科技馆与潜在参观者互动
信息化逐步扩大了科技馆受众的概念,其核心是增强多种形态的科技馆与潜在参观者的互动,可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具体特点:延伸的网络和泛在的展览,完整的参观者和延续的参观,以及整体性的传播。信息传播技术(ICT)衍生出了多种科技馆形态,概念上可分为数字馆、在线馆和虚拟馆等略有差异的类型。场馆衍生形态的出现,一方面是展藏品资源开发的一部分,特别是博物馆的藏品因编目、保护和展示的需要,做了大量的展藏品数字化工作;另一方面则是适应社会发展,扩大博物馆和科技馆的服务范围,吸引更多的参观者访问。随着互联网人群的规模持续增长,移动应用和社交媒体成为有效的传播途径。这意味着科技馆的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的每一位用户,都可能成为其未来的参观者。相对于传统的科技馆门户网站,移动端上的内容和服务潜力不再限于浏览展陈信息和预约门票或活动,加入了路线规划、智能导航乃至“寻宝游戏”等实时功能。参观者通过展厅部署的二维码、电子标签等终端接入点,还可以在参观过程中与展陈以及其他参观者实时互动。
(三)启发新服务和新协作:以信息化的服务串联信息化的协作
信息化在智慧科技馆中的第三种角色是用信息化服务串联起信息化的协作,其核心是通过其来带动服务和协作创新。在科技馆当前的信息化系统中,有关展品的基本信息、讲解词等信息被采集于展品信息系统,完好率和维护信息被采集于资源管理系统,参观者访问或互动产生的信息则被采集于用户信息系统,三个系统是“并联”的关系。类似的情况还经常见于门票、馆藏、活动、网络用户、网络资源等系统之间。科技馆需要翻转管理侧和服务侧的位置,从“多线管理多线服务模式”转向“一体化服务驱动扁平化协作模式”;从“由内而外的业务驱动模式”转向“由外而内的用户驱动模式”;从“由分立业务自下而上的并联信息系统”转向“由用户服务自上而下的智慧化公共服务平台及应用”。
(四)融入并促进展览与教育融合:一体化的展陈、教育和传播
在展览与教育方面,ICT 的第四种角色的核心是融入并促进展览与教育融合,为基于展览的教育和传播提供一体化的目标、方法和内容。随着ICT 越来越深度融入展览与教育整合。ICT 在教育中的角色经历了三个阶段:利用 ICT 共享教育资源;整合 ICT 与教学过程;重塑教育者、学习者、知识、情境间的互动和协作。当前在科普领域,ICT 与展览和教育的融合主要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即搭建信息化平台来实现展教资源共享。科技馆的信息化深入发展需要在教育活动中更多地引入ICT 元素,在ICT 建构的知识情境中开展基于互动和协作的学习;同时科学教师的角色同样需要转型:从讲授知识的“中介者”转变为“策教人”,其主要任务包括三个方面:创造ICT 学习情境;构建知识网络;主导互动和协作。
三、 面向智慧科技馆的科技馆信息化发展路径
上述信息化的四种角色代表了面向智慧科技馆的科技馆信息化的四条主要路径。第一条路径立足于技术视角,指向教育技术进步,其核心是综合利用多种形态的信息传播技术来改善情境中的混合学习体验;第二条路径立足于传播视角,指向更广泛的受众,其核心是贯彻整体性的传播目标和策略来促进多形态科技馆与潜在受众的互动;第三条路径立足于运营视角,指向服务和协作的创新,其核心是整合部门资源,重构业务流程,以信息化的服务串联信息化的协作;第四条路径立足于教育视角,指向ICT 元素与展览、教育三者的融合,其核心是创新资源开发的策略和手段,为基于展览的教育和传播提供一体化的目标、方法和内容。其中,教育技术的进步是信息化的基础,服务和协作创新是信息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ICT 与展览和教育的融合是非正规教育部门在教育变革中得成功的关键,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则是提升信息化项目整体绩效的保障。
智慧科技馆是近年来在数字科技馆、虚拟科技馆等多种形态的科技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与智慧博物馆的概念大致同源。科技馆的“智慧化”代表了科技馆通过引入多种智慧元素来寻求改进的一种发展趋势。另外还有两个层面的因素推动了智慧科技馆的探讨和实践。首先是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次是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及其实践发展,为智慧科技馆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模式和动因。“智慧”的概念植根于关于现代文明的两种语境。第一种语境指向文化、知识和生活的融合;第二种语境指向技术在智能化系统中的作用。两种语境分别从知识和技术的角度诠释智慧的内涵,前者将知识融合与“智慧化”联系起来,更强调“人”的作用;后者将社会功能的技术建构与“智能化”联系起来,更强调“物”的作用。
信息化所指向的目标与科技馆借助展陈来复现科学技术的原型、情境和意义的使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信息化的过程蕴含着媒介的演变,因此也是现代博物馆包括科技馆的展陈形态和功能演变的重要基础。当代的信息化发展可以概括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三个阶段,这也符合科技馆信息化的整体进程和趋势。因此可以将智慧科技馆视为科技馆在信息化驱动下的某种目标形态,科技馆的信息化则成为实现智慧科技馆这一目标的必要过程。
二、 信息化在智慧科技馆中的几种角色
在上述视角下,本文对信息化在智慧科技馆中扮演的多种角色进行分析,以阐明在科技馆从以展览为中心向以参观者为中心转型的过程中,每种角色在完善科技馆传播和教育使命方面所具备的主要特点。
(一)推动教育技术进步:嵌入情境的混合学习体验
科技馆的展教特点决定了信息化在推动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核心是:综合多形态的信息传播技术,强化嵌入情境的混合学习体验。教育技术是在教育过程中应用的科学技术的泛称。教育技术指向为了实现学与教的目标、策略、方法所采用的技术模式,其本质特征是“借助媒体的学习”。在科技馆中应用的代表性教育技术包括为了促成个性化学习而使用的位置服务技术,为了促成沉浸式体验而使用的虚拟现实(VR)技术,为了促成受众自主学习和参与研究而使用的数字人文技术等。科技馆在学与教的策略层面,突出展品的教育功能,将参观者与展品的互动视为教学中心环节;在方法层面,以参观者的阅读、观察、操作和体验为主;在活动层面,综合采用自行参观+ 辅助讲解或导览以及团体参观+ 拓展教学的模式;在目标层面,以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习动机为首要目标,兼顾与展陈主题相关的具体目标。
(二)扩大受众的概念:多形态科技馆与潜在参观者互动
信息化逐步扩大了科技馆受众的概念,其核心是增强多种形态的科技馆与潜在参观者的互动,可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具体特点:延伸的网络和泛在的展览,完整的参观者和延续的参观,以及整体性的传播。信息传播技术(ICT)衍生出了多种科技馆形态,概念上可分为数字馆、在线馆和虚拟馆等略有差异的类型。场馆衍生形态的出现,一方面是展藏品资源开发的一部分,特别是博物馆的藏品因编目、保护和展示的需要,做了大量的展藏品数字化工作;另一方面则是适应社会发展,扩大博物馆和科技馆的服务范围,吸引更多的参观者访问。随着互联网人群的规模持续增长,移动应用和社交媒体成为有效的传播途径。这意味着科技馆的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的每一位用户,都可能成为其未来的参观者。相对于传统的科技馆门户网站,移动端上的内容和服务潜力不再限于浏览展陈信息和预约门票或活动,加入了路线规划、智能导航乃至“寻宝游戏”等实时功能。参观者通过展厅部署的二维码、电子标签等终端接入点,还可以在参观过程中与展陈以及其他参观者实时互动。
(三)启发新服务和新协作:以信息化的服务串联信息化的协作
信息化在智慧科技馆中的第三种角色是用信息化服务串联起信息化的协作,其核心是通过其来带动服务和协作创新。在科技馆当前的信息化系统中,有关展品的基本信息、讲解词等信息被采集于展品信息系统,完好率和维护信息被采集于资源管理系统,参观者访问或互动产生的信息则被采集于用户信息系统,三个系统是“并联”的关系。类似的情况还经常见于门票、馆藏、活动、网络用户、网络资源等系统之间。科技馆需要翻转管理侧和服务侧的位置,从“多线管理多线服务模式”转向“一体化服务驱动扁平化协作模式”;从“由内而外的业务驱动模式”转向“由外而内的用户驱动模式”;从“由分立业务自下而上的并联信息系统”转向“由用户服务自上而下的智慧化公共服务平台及应用”。
(四)融入并促进展览与教育融合:一体化的展陈、教育和传播
在展览与教育方面,ICT 的第四种角色的核心是融入并促进展览与教育融合,为基于展览的教育和传播提供一体化的目标、方法和内容。随着ICT 越来越深度融入展览与教育整合。ICT 在教育中的角色经历了三个阶段:利用 ICT 共享教育资源;整合 ICT 与教学过程;重塑教育者、学习者、知识、情境间的互动和协作。当前在科普领域,ICT 与展览和教育的融合主要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即搭建信息化平台来实现展教资源共享。科技馆的信息化深入发展需要在教育活动中更多地引入ICT 元素,在ICT 建构的知识情境中开展基于互动和协作的学习;同时科学教师的角色同样需要转型:从讲授知识的“中介者”转变为“策教人”,其主要任务包括三个方面:创造ICT 学习情境;构建知识网络;主导互动和协作。
三、 面向智慧科技馆的科技馆信息化发展路径
上述信息化的四种角色代表了面向智慧科技馆的科技馆信息化的四条主要路径。第一条路径立足于技术视角,指向教育技术进步,其核心是综合利用多种形态的信息传播技术来改善情境中的混合学习体验;第二条路径立足于传播视角,指向更广泛的受众,其核心是贯彻整体性的传播目标和策略来促进多形态科技馆与潜在受众的互动;第三条路径立足于运营视角,指向服务和协作的创新,其核心是整合部门资源,重构业务流程,以信息化的服务串联信息化的协作;第四条路径立足于教育视角,指向ICT 元素与展览、教育三者的融合,其核心是创新资源开发的策略和手段,为基于展览的教育和传播提供一体化的目标、方法和内容。其中,教育技术的进步是信息化的基础,服务和协作创新是信息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ICT 与展览和教育的融合是非正规教育部门在教育变革中得成功的关键,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则是提升信息化项目整体绩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