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的信息化实践:经验、问题和挑战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王黎明 发布时间:2019-01-10 13:51
一、科技馆信息化建设面临三重机遇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ICT)发展,科技馆作为展示科学技术的原理、过程和专业知识的非正规学习场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并融入其中。信息化与科技馆的内在关联可以从传播变革、教育变革以及科技馆在信息社会中的角色这三个视角来解读。
(一)传播变革和科普信息化
源自传播变革的科普信息化建设为科技馆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契机。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大都延续着两条脉络:一是为实现业务系统连接而进行的全局ICT 改造,例如利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搭建信息化平台;二是专业性ICT(例如教育技术)在核心业务(例如认知或教学)中的应用。始于2014 年的科普信息化建设主要着眼于第一条脉络,即针对科普系统的全局ICT 改造;然而科普的核心业务,即透过展览、演讲、阅读进行的科学对话,仍未被纳入科普信息化的专门范畴。按照从“系统化连接”到“融入核心业务”的一般趋势,科普信息化的建设重心将由互联网传播平台延伸并深入到科学传播的核心过程,即致力于在直接面向公众的交流中,将ICT 作为专业资源和手段来达成科学传播的目标。
(二)教育变革和教育信息化
当前的教育变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为科技馆信息化的有效实施指明了方向。2015 年青岛召开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主题是“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大会发布的《青岛宣言》提出:“……我们认可在中小学教学课程中融入基本的ICT 技能和信息化素养的必要性,包括ICT-rich 环境对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以及学科内和跨学科学习成果的需求。”中国教育部2017 年发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到处都有科学学习资源,到处都可以作为科学学习的场所……”。这些变化表明非正规教育部门在科学教育中的角色加重,ICT 与教育融合成为教育变革的核心,通过信息化来完善非正规学习是科技馆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智慧城市和智慧场馆
智慧城市中的智慧场馆为科技馆信息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远景目标。智慧场馆是指以人为核心,通过ICT 的智能化应用与场馆业务的知识化应用,通过空间形态、场馆业态和信息生态的融合,实现人物结合、人人结合和人机结合的智慧生态系统。“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博物馆是文化的中心”。许多科技馆由此将智慧场馆视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提出了智慧场馆的发展目标。自《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我国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已达到331 个,覆盖全国所有副省级城市、89% 的地级市以及 47% 的县级市。智慧城市的建设浪潮将有力带动智慧场馆的发展,在智慧场馆的运行、管理、服务和展教方面,科技馆的信息化都将起到关键作用。
二、场馆信息化实践的主要经验
报告调研了上海科技馆、东莞科技馆、重庆科技馆、四川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以及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和三星堆博物馆等13 家场馆的信息化实践,总结了其中的5 条主要经验。
(一)注重整体规划
通过信息化项目前期研究,形成全局决策和长远规划。
1. 全局决策
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设施层、数据层、服务层和应用层等的整体结构,以及数据交换共享的标准规范;二是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面向跨部门业务的对接和协作;三是系统的核心功能,例如展品信息更新、基于位置的服务、参观数据的采集统计等。
2. 长远规划
主要围绕信息化项目的中长期目标,制定迭代发展的技术路线图,明确各阶段建设重点,确保项目的可持续运行。
(二)强调资源共享
信息化系统必须具有统一的数据总线,实现不同来源数据的汇总和整合;同时建立可供不同业务交换和共享资源的通用平台,例如在策划一个临时展览时,策展团队可以方便地调取相关的展品知识和其他数字化资源。
(三)坚持应用导向
在设计具体的系统功能时,必须坚持以面向参观者的应用为导向,服务在前、业务在后,从用户的不同需求出发来梳理和串联主要的功能逻辑,从业务与用户的关系出发来改造业务流程,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既有业务逻辑、并将其转化为对系统功能的需求。
(四)巩固信息基础设施
加强机房、光缆、无线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以及展厅定位装置等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健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数据存储、资源共享以及云服务和移动应用健康运行的基础。
(五)积累自主设计能力
通过信息化项目来锻炼馆方的技术人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展教、技术和公众服务部门之间的协作,培育ICT 融合型任务小组。从一开始馆方配合第三方设计和运作项目,逐步升级为馆方依靠自身力量设计和管理项目并借助第三方来实施项目,实现“业务管理项目化、项目管理流程化、流程管理知识化”。
三、场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与科技馆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座谈,报告收集了场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38 项问题,将其归为设计、整合、连接、观念、专业、标准、可持续等7 类。
(一)缺少科学深入的顶层设计
许多场馆的信息化项目实施前,没有制定长远的目标定位和技术路线,没有针对业务与用户的关系进行细致的系统分析,导致信息化系统架构和功能以及数据接口和规范缺少一致性和前瞻性。
(二)项目、数据和资源孤岛
信息化子系统往往是应单个部门需求单独开发,采取“从下往上”的建设模式,各阶段的项目难以整合,各子系统之间难以打通,子系统的数据难以对接,不同部门的业务资源难以共享,导致项目、数据和资源孤岛的历史遗留问题。
(三)平台开发利用效率不高
建好的信息化平台不能有效地吸聚参观者,APP 功能的开发和维护成本高,但除了门票预订、活动预约等少数功能外,大部分功能使用率不高,费力制作的数字化展项的访问率不高,网络社区不活跃。
(四)业务部门参与意愿偏低
各部门在开始阶段参与信息化项目顶层设计的意愿不足,业务协作、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换方面的需求反馈不及时,对用户需求的前瞻性不够,IT 部门主导信息化,导致后期功能上线后供需不匹配。
(五)知识和技术储备不足
对展览主题和内涵缺乏深度研究,有关科学、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综合性知识挖掘和储备不够,ICT 领域的技术人力不足,导致数字内容开发创作成本高、难度大、缺乏创意。
(六)缺少建造和技术标准
科技馆的信息化建设缺少一般性的建造和技术标准,馆方实践缺乏基本指导,导致建设方向跑偏。
(七)建设方向不明确或不连贯
资金和项目的延续性不够,后期运营和维护困难,不同阶段的信息化项目建设重点转向过大,导致不可持续发展。
四、应对科技馆信息化面临的挑战
综合分析以上问题的成因,报告认为科技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在决策、项目、用户、专业等4 个层面冲破障碍,针对其中的关键因素寻求改变。
(一)应对决策层的挑战:共同设计和服务优先
首先要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在决策层面加强跨部门的交流,集中多个业务部门来共同设计信息化系统的架构和功能;同时在系统分析思路上,翻转管理侧和服务侧的位置,优先考虑面向公众和其他部门的服务需要,其次再考虑自己部门的管理需要。
(二)应对项目层的挑战:基础设施和项目整合
从信息化系统功能出发来决定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点,例如是否增加网络带宽,是否增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否增强云计算能力等;同时加强对项目的科学管理,建立跨部门任务小组,通过新立项目来盘活现有资源、激活跨部门协作,进而将项目内容延续为新业务和新流程,形成新业务知识。
(三)应对用户层的挑战:连接个体和强化认同
打通线下和线上参观者的活动数据,在展览和参观者之间建立基于身份、个性和位置的移动化互动,形成“千人千面”的云服务能力;增加参观者借助展厅设备和移动应用来分享情感、表达观点和创造作品的机会,塑造个体对于展览的价值认同和对于社群的身份认同。
(四)应对专业层的挑战:展教协同和跨专业协作
研究将ICT 应用于教育技术的技巧和方法,通过展览的信息化改造和数字内容开发项目,强化展览与教学之间的联系,促进展示、教育和工程技术人员之间的跨专业交流和协作。例如可针对特定临展项目成立ICT- 展教融合团队,积累将ICT 融入展览/ 教学的经验,协同策划参观/ 教学活动,以及开发相关的数字资源。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ICT)发展,科技馆作为展示科学技术的原理、过程和专业知识的非正规学习场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并融入其中。信息化与科技馆的内在关联可以从传播变革、教育变革以及科技馆在信息社会中的角色这三个视角来解读。
(一)传播变革和科普信息化
源自传播变革的科普信息化建设为科技馆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契机。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大都延续着两条脉络:一是为实现业务系统连接而进行的全局ICT 改造,例如利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搭建信息化平台;二是专业性ICT(例如教育技术)在核心业务(例如认知或教学)中的应用。始于2014 年的科普信息化建设主要着眼于第一条脉络,即针对科普系统的全局ICT 改造;然而科普的核心业务,即透过展览、演讲、阅读进行的科学对话,仍未被纳入科普信息化的专门范畴。按照从“系统化连接”到“融入核心业务”的一般趋势,科普信息化的建设重心将由互联网传播平台延伸并深入到科学传播的核心过程,即致力于在直接面向公众的交流中,将ICT 作为专业资源和手段来达成科学传播的目标。
(二)教育变革和教育信息化
当前的教育变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为科技馆信息化的有效实施指明了方向。2015 年青岛召开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主题是“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大会发布的《青岛宣言》提出:“……我们认可在中小学教学课程中融入基本的ICT 技能和信息化素养的必要性,包括ICT-rich 环境对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以及学科内和跨学科学习成果的需求。”中国教育部2017 年发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到处都有科学学习资源,到处都可以作为科学学习的场所……”。这些变化表明非正规教育部门在科学教育中的角色加重,ICT 与教育融合成为教育变革的核心,通过信息化来完善非正规学习是科技馆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智慧城市和智慧场馆
智慧城市中的智慧场馆为科技馆信息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远景目标。智慧场馆是指以人为核心,通过ICT 的智能化应用与场馆业务的知识化应用,通过空间形态、场馆业态和信息生态的融合,实现人物结合、人人结合和人机结合的智慧生态系统。“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博物馆是文化的中心”。许多科技馆由此将智慧场馆视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提出了智慧场馆的发展目标。自《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我国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已达到331 个,覆盖全国所有副省级城市、89% 的地级市以及 47% 的县级市。智慧城市的建设浪潮将有力带动智慧场馆的发展,在智慧场馆的运行、管理、服务和展教方面,科技馆的信息化都将起到关键作用。
二、场馆信息化实践的主要经验
报告调研了上海科技馆、东莞科技馆、重庆科技馆、四川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以及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和三星堆博物馆等13 家场馆的信息化实践,总结了其中的5 条主要经验。
(一)注重整体规划
通过信息化项目前期研究,形成全局决策和长远规划。
1. 全局决策
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设施层、数据层、服务层和应用层等的整体结构,以及数据交换共享的标准规范;二是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面向跨部门业务的对接和协作;三是系统的核心功能,例如展品信息更新、基于位置的服务、参观数据的采集统计等。
2. 长远规划
主要围绕信息化项目的中长期目标,制定迭代发展的技术路线图,明确各阶段建设重点,确保项目的可持续运行。
(二)强调资源共享
信息化系统必须具有统一的数据总线,实现不同来源数据的汇总和整合;同时建立可供不同业务交换和共享资源的通用平台,例如在策划一个临时展览时,策展团队可以方便地调取相关的展品知识和其他数字化资源。
(三)坚持应用导向
在设计具体的系统功能时,必须坚持以面向参观者的应用为导向,服务在前、业务在后,从用户的不同需求出发来梳理和串联主要的功能逻辑,从业务与用户的关系出发来改造业务流程,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既有业务逻辑、并将其转化为对系统功能的需求。
(四)巩固信息基础设施
加强机房、光缆、无线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以及展厅定位装置等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健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数据存储、资源共享以及云服务和移动应用健康运行的基础。
(五)积累自主设计能力
通过信息化项目来锻炼馆方的技术人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展教、技术和公众服务部门之间的协作,培育ICT 融合型任务小组。从一开始馆方配合第三方设计和运作项目,逐步升级为馆方依靠自身力量设计和管理项目并借助第三方来实施项目,实现“业务管理项目化、项目管理流程化、流程管理知识化”。
三、场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与科技馆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座谈,报告收集了场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38 项问题,将其归为设计、整合、连接、观念、专业、标准、可持续等7 类。
(一)缺少科学深入的顶层设计
许多场馆的信息化项目实施前,没有制定长远的目标定位和技术路线,没有针对业务与用户的关系进行细致的系统分析,导致信息化系统架构和功能以及数据接口和规范缺少一致性和前瞻性。
(二)项目、数据和资源孤岛
信息化子系统往往是应单个部门需求单独开发,采取“从下往上”的建设模式,各阶段的项目难以整合,各子系统之间难以打通,子系统的数据难以对接,不同部门的业务资源难以共享,导致项目、数据和资源孤岛的历史遗留问题。
(三)平台开发利用效率不高
建好的信息化平台不能有效地吸聚参观者,APP 功能的开发和维护成本高,但除了门票预订、活动预约等少数功能外,大部分功能使用率不高,费力制作的数字化展项的访问率不高,网络社区不活跃。
(四)业务部门参与意愿偏低
各部门在开始阶段参与信息化项目顶层设计的意愿不足,业务协作、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换方面的需求反馈不及时,对用户需求的前瞻性不够,IT 部门主导信息化,导致后期功能上线后供需不匹配。
(五)知识和技术储备不足
对展览主题和内涵缺乏深度研究,有关科学、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综合性知识挖掘和储备不够,ICT 领域的技术人力不足,导致数字内容开发创作成本高、难度大、缺乏创意。
(六)缺少建造和技术标准
科技馆的信息化建设缺少一般性的建造和技术标准,馆方实践缺乏基本指导,导致建设方向跑偏。
(七)建设方向不明确或不连贯
资金和项目的延续性不够,后期运营和维护困难,不同阶段的信息化项目建设重点转向过大,导致不可持续发展。
四、应对科技馆信息化面临的挑战
综合分析以上问题的成因,报告认为科技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在决策、项目、用户、专业等4 个层面冲破障碍,针对其中的关键因素寻求改变。
(一)应对决策层的挑战:共同设计和服务优先
首先要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在决策层面加强跨部门的交流,集中多个业务部门来共同设计信息化系统的架构和功能;同时在系统分析思路上,翻转管理侧和服务侧的位置,优先考虑面向公众和其他部门的服务需要,其次再考虑自己部门的管理需要。
(二)应对项目层的挑战:基础设施和项目整合
从信息化系统功能出发来决定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点,例如是否增加网络带宽,是否增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否增强云计算能力等;同时加强对项目的科学管理,建立跨部门任务小组,通过新立项目来盘活现有资源、激活跨部门协作,进而将项目内容延续为新业务和新流程,形成新业务知识。
(三)应对用户层的挑战:连接个体和强化认同
打通线下和线上参观者的活动数据,在展览和参观者之间建立基于身份、个性和位置的移动化互动,形成“千人千面”的云服务能力;增加参观者借助展厅设备和移动应用来分享情感、表达观点和创造作品的机会,塑造个体对于展览的价值认同和对于社群的身份认同。
(四)应对专业层的挑战:展教协同和跨专业协作
研究将ICT 应用于教育技术的技巧和方法,通过展览的信息化改造和数字内容开发项目,强化展览与教学之间的联系,促进展示、教育和工程技术人员之间的跨专业交流和协作。例如可针对特定临展项目成立ICT- 展教融合团队,积累将ICT 融入展览/ 教学的经验,协同策划参观/ 教学活动,以及开发相关的数字资源。
- 上一篇:面向智慧科技馆的科技馆信息化路径
- 下一篇:物理学领域的科普图书发展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