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研究

中文
English

中国科普研究 » 科研进展 » 研究动态

物理学领域的科普图书发展及启示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李红林 陈 玲 发布时间:2019-01-10 13:52

        一、不同时期物理学领域科普图书发展特点
        民国时期(1912—1949 年),物理科普图书出版几经起伏,其中1933—1937 年有较为突出的发展,这与当时中国科学化运动以及1931 年国民政府制定的“注重实用科学”的社会教育实施方针等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物理科普图书的写作形式以编译和编著为主,原创较少。其中,译著多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德国、苏联的物理科普经典,体现了对国外科普著作的关注;原创方面,“科学小品”开始出现,中国第一代科普作家群体逐渐涌现;从出版地来看,主要集中于上海,其次为重庆,这与当时我国社会局势发展联系紧密。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65 年),物理科普图书的发展取得较大进展,形成了中国物理科普图书史上第一次高潮(1955—1959 年)。这一时期,物理科普图书以原创为主,国外引进图书占比约为30%,且引进版图书主要来自苏联(86% 以上),学习和效仿“苏联模式”在物理科普图书领域得到了体现;作家群体以教育工作者为主,读者群体则以青少年学生、农民和干部为主;科普图书内容以基础物理知识和实用技术知识为主,强调实用性,除综合类外,力学主题较多,科普内容的呈现方式多为传统的讲解式。
        文革时期(1966—1976 年),物理科普图书陷入空前低迷,出版规模急剧下降,但图书印数有明显增幅;物理科普图书出版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绝大多数物理科普图书为国内原创,引进版图书遭受严重冲击;作家群体以图书编写组、出版机构编辑、出版家为主;读者群体以青少年学生为主;科普内容以普及实验的中级科普为主,仍以讲解式呈现为主。
        改革开放期(1977—1994 年),物理科普图书整体呈现繁荣发展态势,但在20 世纪80 年代末,受市场经济及出版机制改革等影响,再次步入低迷期,图书出版规模大幅减少。这一时期,物理科普图书仍以原创为主,同时,国外引进稳步发展,且引进的国家范围更加多元;出版形式上,首次出现彩色印刷;作家群体以教育工作者、专业科普作家或组织为主;读者群体仍以青少年学生为主;图书内容大大丰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漫画式的形式开始出现。
        深化改革期(1995—2011 年),物理科普图书出现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态势,图书的出版种数快速上升。这一时期,国外引进版科普图书出现热潮,对我国物理科普图书发展带来很大影响,逐渐成为同类原创写作和出版的标杆。其中,欧美发达国家为主流引进国,日本和韩国的引进图书也占据重要地位;丛书成为主要的发行形式;彩色印刷大受欢迎;作家群体以教育工作者和科学家为主;读者群体以青少年学生和儿童为主;图书内容进一步丰富;表现形式更具多元化。
        二、物理学领域科普图书的历史发展特征
        1912—2011 年,我国物理学领域科普图书取得了长足发展(见图1),并呈现出一些历史发展特征。

图1 各时期我国物理学领域科普图书出版种数
        图书出版规模不断扩大,图书的单位印数在逐渐减少。改革开放前物理科普图书的单种图书印数大多为几万册,深化改革期物理科普图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首次印数一般为3 000—5 000 册,首印上万的图书不多。当然,这与科普图书的种类增长,公众的可选择性增多有密切关联。
        图书编著形式上,国内原创和国外引进并举。尤其是深化改革期,引进版物理科普图书掀起热潮,对我国物理科普图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并且,引进版图书来源国从苏联为主逐渐转向以欧美国家为主,同时,日韩等亚洲国家的地位也逐渐凸显。
        图书出版形式由单行本为主向丛书变化,彩色印刷成为必然趋势。深化改革期后,以丛书形式出版的物理科普图书快速增长,展现出良好的上升趋势;彩色印刷在改革发展期首次出现后,呈现巨大增幅,未来将是大多数物理科普图书的必然选择。
        作家群体仍以教育工作者为主,且作用在稳步上升,科学家群体逐渐发展为物理科普图书创作的中坚力量。青少年学生仍是主要读者群体,领先优势还在不断攀升,读者群体逐渐向年轻化发展,改革开放前的工人、农民、战士和干部等重要的读者群体已逐渐退出读者圈。
        图书内容经历了多元化发展,早期以物理知识类图书为主,逐渐扩展到物理学思想、方法等范畴,物理文化类图书数量直线上升。图书的选题也进一步综合化。图书创作形式以文字为主发展为图文结合,漫画、立体式等新形式手段日渐得到应用。
        三、对新时期我国物理学领域科普图书创作的建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物理科普图书的出版种数迅猛增加,但印数却是不尽如人意。同时,与财经类、生活类等畅销书相比,物理科普类畅销书可谓是寥寥无几。要产生《时间简史》那样的畅销书,还需要充分调动多方力量,促进物理学科普图书的繁荣发展。
        (一)培养专业科普作家,鼓励科学家加入科普创作队伍
        长期以来,物理科普图书的创作队伍多是以教育工作者为主的兼职科普作家为中坚力量,专业的物理科普作家人数较少。需要加大培养科普作家的力度,尤其是重视青年科普作家的培养。同时,鼓励物理学家参与科普创作,并发挥引领作用,培养像爱因斯坦、牛顿、霍金等能致力于面向公众的科普创作的科学家,为物理科普创作的科学性保驾护航。
        (二)转变科普观念,扩展科普图书创作思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物理文化类图书逐渐得到重视,但相对来说,我国物理科普图书大多仍停留在物理科学知识的普及上,方法倡导、思想宣扬等内容还显得不够。物理科普图书的创作需要转变观念,更多地关注方法、思想、精神、人文关怀等层面,并在此基础上扩展物理学科普图书创作的选题思路。包括密切关注物理科学的前沿进展,以日新月异的物理发展来扩展创作思路;善于发现经典物理、物理学史、物理学家中的精髓之处,深入拓展创作思路;准确定位读者群体,进行针对性的选题创作等。
        (三)扩展读者群体,坚持多元化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少年成为物理科普图书主要读者群体,面向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物理科普图书的累计占比高达76.5%,农民、工人等群体被严重忽略,承载向大众传播物理科学使命的物理科普图书陷入了“小众传播”的尴尬局面。物理科学图书的发展需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扩展读者群,并进行面向不同读者群体的多元化科普创作。这种多元化创作,也需要体现在创作形式上,更加注重图文并茂、“立体化”、“多媒体化”发展等。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