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研究

中文
English

中国科普研究 » 科研进展 » 研究动态

化学领域的科普图书发展及启示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黄荣丽 李红林 等 发布时间:2019-01-10 13:52

        一、化学领域科普图书发展阶段及特点
        16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入华,西方现代化学传入中国,基于传统工艺缓慢发展的古代化学被迫消亡,公众对化学学科以实践应用为主的经验型认知模式发生了改变,化学教育和科普作为重要的科学社会活动得到充分关注,并随着相关行业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利玛窦入华”至洋务运动时期,化学科普出版物随传教士传入中国,初期以技术类书籍为主,如医药化学、冶金化学、西方火药的制造方法等。
        19世纪,现代化学初步建立后,相关理论知识逐渐传入。这一时期,化学科普出版物的主要来源是翻译西方科学专著。译著类型大致分为:化学学术专著、分析化学、实验化学、药物化学、农业化学、应用化学、通俗化学读物等。
        1895—1926年,即维新运动至新文化运动期间,科普活动依然以翻译国外作品为主。译自日文的化学科普翻译作品在数量上占据主导地位,留日学生成为化学科普的翻译主力。除图书外,国内外科学社团的涌现使科学期刊成为此时期化学科普更为重要的渠道。这一时期的化学科普图书主要围绕农业化学、基础化学知识和化学史展开,而期刊则分类具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向大众传播了各种化学知识。
        1927—1949年,在“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和提倡民众具备“国民知识”的思想引导下,这一时期的化学科普图书明显体现出“亲民”的特质:形式上更加有利于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阅读;内容上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关系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
        1950—1977年,化学科普作品受政治活动影响较大,作品数量随政治形势的发展上下波动。这一时期的化学科普作品总数有111部,既包含了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也兼顾了生活和生产。在语言上都比较生动、诙谐,并配有一定数量的图片,富有可读性和趣味性。
        1978—2002年,化学科普图书的品种数明显增加,国外优秀化学科普作品大量引进,为中国本土的科普图书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但1983年前后,化学科普图书的发展陷入低迷期,直至1995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扶持科普工作后才慢慢恢复。这一时期化学科普不再局限于化学知识和实用技能方面,思想性和社会性增强。化学科普创作与化学前沿科学结合得更紧密,富勒烯曾是化学科普的热门。
        2003—2011年,科普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图书总量上升,种类也更加丰富,内容更加翔实有趣,创作手法更加多样,但也存在严重的重复拼凑,原创图书缺乏创新,介绍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图书较少,受众科普图书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此外,虽然我国鼓励科学家参与科普,鼓励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作品,但这一时期参与化学科普图书创作的仍以科普作家为主。
        2012年至今,化学科普图书在内容和形式上较以往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改善。创作团队阵容更加强大,很多丛书汇集了国内科研的顶尖力量,如《十万个为什么》,书籍的质量有了保证。同时出现了更多的“兼职”科普创作人员。在创作形式上,积极与市场接轨,结合新技术、新形式,吸引读者的兴趣,挖掘受众需求,如4D图书、AR图书、科普绘本等。图书数量总体上升,类型丰富,引进类化学科普图书种类繁多,但单种印刷量逐渐减少,大多数化学科普图书首印数量在1000-3000册,5000册以上的较为少见。此外,越来越多的化学科普知识与其他领域融合在一起,或是以丛书的形式出现,纯化学为主的科普图书几乎不见。
        二、化学科普图书发展受到时代环境和社会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化学科普图书的发展是以社会发展为宏观语境,以化学的成熟为基础,与科普事业的发展同步的一段跌宕起伏的曲折道路。图1反映了图书出版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总体来看,化学科普图书出版的数次增长基本都发生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社会发展黄金时期,这充分反映了科普出版物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环节对时代环境的敏感性。
        此外,不同时期公众对化学科普图书类型的需求也有所区别。从表1可以看出,在西学东渐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知识类图书的占比较高,是公众接触化学知识的第一阶段。这两个时期稍后则出现了实用知识类图书的增加,表明公众在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后,会对知识的应用发生兴趣转移。而在社会稳定和繁荣的民国黄金十年和改革开放时期,科学人文类图书占比显著增加,表明公众在生活富足之后对科学的追求也从知识层面上升至文化层面。但是,科学前沿类图书整体上占比较少,可能与学科性质相关。其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比重提升可能与核技术的突破有着密切联系。
        三、对当下我国化学科普图书创作的启示
        当前,受网络冲击,传统科普图书总体印刷量下滑,大多数化学科普图书首印数量较少。但是,传统科普图书仍具有网络出版作品不具备的优势,繁荣科普事业离不开图书、期刊等纸质媒体,化学领域科普图书发展状况的研究能给出一些重要启示。
        (一)加强政策支持,优化科普创作环境
        研究发现,历史上化学科普图书的几次繁荣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如1932-1937年,中国“科学化运动”时期化学科普图书数量达到一个小高潮,化学科普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可见,促进科普创作的繁荣要从政策制度上给予支持和鼓励,激发作者们的创作欲望,优化科普创作环境,让大众有需求,科普作品有市场,实现供需顺利对接。
        (二)针对大众需求,进行多元化科普创作
        研究发现,不同时期公众对化学科普图书类型的需求不同,科普图书的创作要考虑到当下大众的科普需求,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和不同群体的需求进行针对性创作。此外,大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需要有可读性、趣味性,可以借助新技术和新形式进行多元化的科普创作,如AR、VR、MR等技术,让大众在互动体验中掌握知识。
        (三)推动本土原创作品发展,鼓励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
        研究发现,历史上几个时期引进化学科普图书的认可度明显高于本土原创作品,这表明我国本土原创科普图书创作还需要蓄力发展,汲取国外成功经验,提升受众认可度。而在推动本土原创中,需要大力发挥科学家的作用。科学家具有开展科学传播的天然优势,能为科普创作提供科学保证,建议积极倡导和鼓励化学领域的科学家参与化学科普创作,为他们营造更好的环境氛围和实施更有效的激励措施,助力我国化学领域科普原创的繁荣发展。
撰写人:黄荣丽 李红林 陈 玲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