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领域的科普图书发展及启示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刘河清 李红林 等 发布时间:2019-01-10 13:51
一、不同历史时期天文学领域科普图书特点
启蒙时期(1840—1911 年),随着通商口岸的陆续开放,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翻译出版了一些科技著作,成为清末天文科普的源头和主要力量。清朝政府也意识到中国同世界的差距,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培养了一批科技翻译人才,翻译了一些天文学普及读物戊戌变法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成立了一些民间出版机构,翻译了少量天文学科普图书。 整体上,启蒙时期的天文学科普图书数量少,仅有31 种,且以引进翻译的英国图书为主,这一时期天文学科普图书的读者主要是知识分子。
探索时期(1911—1949 年),民国政府开始重视科学普及,建立官方机构,吸引大量天文专业留学生回国,创办期刊,普及天文学知识。社会各界爱国知识分子成立天文学会,组织发行天文学期刊,出版天文学词典,引进翻译了大量的天文科普图书,促进了国内民间出版机构和学者进行天文科普图书编著和创作。整体上,探索时期天文科普图书共有174 种,原创作品和译著作品数量相当,引进翻译的天文科普图书主要来源于英文国家,少量来源于日本和苏联。天文科普图书的读者仍然是以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但出现了针对青少年的天文科普图书。
调整时期(1949—1977 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众的教育基础较差,出版的天文图书多为常识性小册子。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后,我国翻译和出版了大量苏联通俗天文图书和本版原创天文图书,天文科普图书的种类达到历史新高。中苏关系破裂及“文化大革命”使得科普工作遭受严重挫折,天文科普图书数量极少。整体上,调整时期的天文科普图书共有255 种,翻译引进的天文科普图书仅占三分之一,且主要来源于苏联。天文科普图书的内容以实用技术推广为主,具有较强的政治性,主要读者是广大工人和农民阶级,但也有少量针对青少年的天文科普读物。
发展时期(1977—2000年),天文科普事业逐渐复苏并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专业天文工作者担当了原创天文科普图书的创作主力,同时还翻译了一些介绍国际天文学进展的科普名著。9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家鼓励民众相信科学、破除迷信,出台一系列科普政策,同时涌现大量天文爱好者,促进了天文科普图书数量的大量增长。整体上,发展时期天文科普图书有750种,原创科普图书增多,翻译引进的科普图书仅占四分之一,除了源于英、美之外,还包含日、法等多国优秀的天文科普名著。天文科普图书的读者群体较广,除了满足天文爱好者和青少年的求知兴趣外,为社会各阶层公民树立“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价值观起了重要作用。
二、天文学领域科普图书历史发展特征
1840—2000 年,我国天文科普图书作品不断发展并取得长足进步。在数量方面,从启蒙时期的30 余本到发展时期的700 余本,天文科普图书数量急剧增长,并在1930 年民国稳定时期、1950 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及1980 年改革开放以后存在三个明显的出版高峰。
在图书种类方面,启蒙时期以翻译图书为主,探索时期翻译图书与原创图书各占一半,调整时期翻译图书下降至三分之一,发展时期翻译图书进一步下降至四分之一,原创科普图书稳步增长。
在引进图书的国别方面,启蒙时期和探索时期以英国为主,调整时期以苏联为主,发展时期除了美国之外还有大量英、日、法、意的优秀天文科普作品,天文科普图书种类愈加丰富。在作者方面,启蒙时期的来华传教士是天文科普的主要力量,探索时期的归国留学青年是天文科普图书翻译和创作的主要群体,调整时期和发展时期国内天文创作群体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专业天文工作者,逐渐摆脱了对国外科普创作的依赖。
在出版机构方面,启蒙时期和探索时期的民间出版机构是天文出版的主力;调整时期科协主导的科学普及出版社承担了许多天文科普工作;发展时期,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天文科普图书,由于出版市场逐渐开放,参与的出版社也越来越多。
在读者群体方面,启蒙时期和探索时期主要读者是高级知识分子,调整时期逐渐扩展到工人、农民阶级,到了发展时期更是扩展到广大普通民众、青少年以及天文爱好者,读者群体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天文科普图书发展历史对我国科普创作的启示
21 世纪以来,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快速发展,天文科普创作也迎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期。天文学领域科普作品的发展历史为我国新时期天文4科普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加强天文学科普图书出版多元化
中国近代天文科普中,民间出版机构是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主导了天文科普出版事业;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背景下出版企业增多,天文科普图书重新繁荣。可见,天文科普图书的繁荣需要强调出版的多元化。一是要继续加强官方出版机构例如科学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对天文科普图书的投入;二是要鼓励民营出版企业积极出版天文科普图书,政府在政策、税收等方面应给予充分的支持;三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加强网络天文科普图书、电影、视频等方面的创作。
(二)加强天文学科普创作人才多元化
启蒙时期、探索时期、调整时期天文科普创作群体单薄,优秀天文科普作品多为引进翻译作品,天文科普图书发展缓慢,因此天文学科普创作需要加强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加强天文学领域内不同从业者的天文科学知识交流、传播教学经验,积极组织科普创作培训,设立天文科普作品奖项,把天文科普作品纳入成果评价体系,鼓励国内天文科学家、宇航员、天文馆工作人员、天文教师以及天文爱好者进行科普创作。
(三)加强天文学科普作品多元化
新时期我国天文科普图书的受众多元化发展,不同读者群体具有不同天文科普需求。天文科普图书的内容既要包括天文学基础知识,也要有涉及天文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内容,更要及时跟踪天文学的重大进展。此外,要加强著名天文科学家和宇航员的个人传记、科学童话、科幻小说等体裁的创作,丰富天文科普作品内容。
启蒙时期(1840—1911 年),随着通商口岸的陆续开放,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翻译出版了一些科技著作,成为清末天文科普的源头和主要力量。清朝政府也意识到中国同世界的差距,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培养了一批科技翻译人才,翻译了一些天文学普及读物戊戌变法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成立了一些民间出版机构,翻译了少量天文学科普图书。 整体上,启蒙时期的天文学科普图书数量少,仅有31 种,且以引进翻译的英国图书为主,这一时期天文学科普图书的读者主要是知识分子。
探索时期(1911—1949 年),民国政府开始重视科学普及,建立官方机构,吸引大量天文专业留学生回国,创办期刊,普及天文学知识。社会各界爱国知识分子成立天文学会,组织发行天文学期刊,出版天文学词典,引进翻译了大量的天文科普图书,促进了国内民间出版机构和学者进行天文科普图书编著和创作。整体上,探索时期天文科普图书共有174 种,原创作品和译著作品数量相当,引进翻译的天文科普图书主要来源于英文国家,少量来源于日本和苏联。天文科普图书的读者仍然是以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但出现了针对青少年的天文科普图书。
调整时期(1949—1977 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众的教育基础较差,出版的天文图书多为常识性小册子。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后,我国翻译和出版了大量苏联通俗天文图书和本版原创天文图书,天文科普图书的种类达到历史新高。中苏关系破裂及“文化大革命”使得科普工作遭受严重挫折,天文科普图书数量极少。整体上,调整时期的天文科普图书共有255 种,翻译引进的天文科普图书仅占三分之一,且主要来源于苏联。天文科普图书的内容以实用技术推广为主,具有较强的政治性,主要读者是广大工人和农民阶级,但也有少量针对青少年的天文科普读物。
发展时期(1977—2000年),天文科普事业逐渐复苏并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专业天文工作者担当了原创天文科普图书的创作主力,同时还翻译了一些介绍国际天文学进展的科普名著。9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家鼓励民众相信科学、破除迷信,出台一系列科普政策,同时涌现大量天文爱好者,促进了天文科普图书数量的大量增长。整体上,发展时期天文科普图书有750种,原创科普图书增多,翻译引进的科普图书仅占四分之一,除了源于英、美之外,还包含日、法等多国优秀的天文科普名著。天文科普图书的读者群体较广,除了满足天文爱好者和青少年的求知兴趣外,为社会各阶层公民树立“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价值观起了重要作用。
二、天文学领域科普图书历史发展特征
1840—2000 年,我国天文科普图书作品不断发展并取得长足进步。在数量方面,从启蒙时期的30 余本到发展时期的700 余本,天文科普图书数量急剧增长,并在1930 年民国稳定时期、1950 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及1980 年改革开放以后存在三个明显的出版高峰。
在图书种类方面,启蒙时期以翻译图书为主,探索时期翻译图书与原创图书各占一半,调整时期翻译图书下降至三分之一,发展时期翻译图书进一步下降至四分之一,原创科普图书稳步增长。
在引进图书的国别方面,启蒙时期和探索时期以英国为主,调整时期以苏联为主,发展时期除了美国之外还有大量英、日、法、意的优秀天文科普作品,天文科普图书种类愈加丰富。在作者方面,启蒙时期的来华传教士是天文科普的主要力量,探索时期的归国留学青年是天文科普图书翻译和创作的主要群体,调整时期和发展时期国内天文创作群体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专业天文工作者,逐渐摆脱了对国外科普创作的依赖。
在出版机构方面,启蒙时期和探索时期的民间出版机构是天文出版的主力;调整时期科协主导的科学普及出版社承担了许多天文科普工作;发展时期,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天文科普图书,由于出版市场逐渐开放,参与的出版社也越来越多。
在读者群体方面,启蒙时期和探索时期主要读者是高级知识分子,调整时期逐渐扩展到工人、农民阶级,到了发展时期更是扩展到广大普通民众、青少年以及天文爱好者,读者群体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天文科普图书发展历史对我国科普创作的启示
21 世纪以来,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快速发展,天文科普创作也迎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期。天文学领域科普作品的发展历史为我国新时期天文4科普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加强天文学科普图书出版多元化
中国近代天文科普中,民间出版机构是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主导了天文科普出版事业;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背景下出版企业增多,天文科普图书重新繁荣。可见,天文科普图书的繁荣需要强调出版的多元化。一是要继续加强官方出版机构例如科学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对天文科普图书的投入;二是要鼓励民营出版企业积极出版天文科普图书,政府在政策、税收等方面应给予充分的支持;三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加强网络天文科普图书、电影、视频等方面的创作。
(二)加强天文学科普创作人才多元化
启蒙时期、探索时期、调整时期天文科普创作群体单薄,优秀天文科普作品多为引进翻译作品,天文科普图书发展缓慢,因此天文学科普创作需要加强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加强天文学领域内不同从业者的天文科学知识交流、传播教学经验,积极组织科普创作培训,设立天文科普作品奖项,把天文科普作品纳入成果评价体系,鼓励国内天文科学家、宇航员、天文馆工作人员、天文教师以及天文爱好者进行科普创作。
(三)加强天文学科普作品多元化
新时期我国天文科普图书的受众多元化发展,不同读者群体具有不同天文科普需求。天文科普图书的内容既要包括天文学基础知识,也要有涉及天文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内容,更要及时跟踪天文学的重大进展。此外,要加强著名天文科学家和宇航员的个人传记、科学童话、科幻小说等体裁的创作,丰富天文科普作品内容。
撰写人:刘河清 李红林 陈 玲
- 上一篇:化学领域的科普图书发展及启示
- 下一篇:科技馆信息化的动因、内涵和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