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研究

中文
English

中国科普研究 » 科研进展 » 研究动态

科技馆信息化的动因、内涵和外延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王黎明 发布时间:2019-01-10 13:51

        一、科技馆信息化的发展动因
        (一)技术驱动:媒介技术对展陈形态的影响
        媒介技术或传播技术,一般是指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科技类博物馆自其诞生经历了几个代表性阶段,每一阶段的主要展示方式都受到当时的典型媒介技术的内在影响。例如,最早期的自然博物馆以展示标本、模型的静态陈列为主,后来的工业博物馆开始尝试机械动态展示,兴起于20 世纪初的科学中心集中使用了机电类互动展示,直到20 世纪末才出现了基于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复合型科技馆,数字多媒体成为展示和布景的重要手段。进入21 世纪,随着计算机绘图、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入应用,科技馆展示空间逐渐地向数字化、移动化、虚拟化的多感官互动环境演变,媒介技术作为非正规学习场所的一大类教育技术的地位被正式认可。当代信息传播技术(ICT)在展览中的应用是科技馆信息化进程的基本动因。
        (二)学习驱动:非正规情境下的意义建构
        在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中,早期博物馆是以物(藏品)为中心,到了20 世纪,建立在以人为本思想基础上的以人(参观者)为中心的观念逐渐成为博物馆界的共识。具体到科技馆领域,其教育理念经历了从“做中学”到“探究与发现式学习”,再到当代的“建构主义和情境认知学习”的转变,而其最新的趋向是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混合式学习”。其共通趋势是主张知识与情境紧密联系并依附实践而发展,学习是学生采撷知识并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从知识的意义出发形成概念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角色主要是为学习者创造能够提供信息和协作的功能性学习情境。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促使科技馆关注展览和教育对参观者意义建构的影响,并促使其思考通过信息化手段重组信息来促进知识发现、概念形成和问题求解的可能性。
        (三)参与驱动:个体连接的重要性
        2018 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长期以来,最大化地利用展览来投射出博物馆与公众在历史、社会、文化上的联系,保持与公众在知识和情感层面的相互亲近和理解,一直是博物馆实践追求的方向。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公众的行为习惯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知识和价值旨趣分化加剧,令博物馆开始反思自身的使命,重新思考定义和细分受众的方式。这同样影响了科技馆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诠释。为了促进公众参与和意义建构,科技馆需要深入挖掘展览的科学内涵,充分呈现展览背后的故事,允许参观者结合自身经验进行理解和阐释,使其认识到科学技术与其自身的关联。这迫使科技馆加入新一轮信息化潮流,与“移动的个体”之间建立“超级连接”,增强空间、展品与参观者以及参观者之间的互动,来揭示或强调相关的概念、主题和思想与参观者的个体联系。
        二、科技馆信息化的内涵与目的
        (一)信息化的内涵
        就其技术上的意义而言,信息化是指发展以计算机、互联网、现代通信技术等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从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来看,信息化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定义:一是用来泛指在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和消费等各个环节上的技术发展,二是用 来表征由信息传播技术发展带来的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的变化,三是用 来暗示由新的技术和传播引发的社会结构和人群关系的深层次变革。在移动互 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化指向的是一种以信息为中心的技术、传播与社 会活动的深度融合 。
        (二)科技馆信息化的核心目标
        同样将科技馆信息化置于技术与社会的互动语境下审视:科技馆的信息涉及全部的展览、教育、传播以及各种馆方业务;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和消费涉及展览设计和开发、媒介展示和呈现、内容制作和分发、资源管理和控制、观众参观和学习等各种行为;科技馆内社会结构指向参观者与展览以及参观者之间的关系;而技术、传播与社会活动的深度融合则指向教育技术、科学传播与教育活动的深度融合。基于信息化的上述视角,并结合驱动科技馆信息化的技术、学习和参与这三项动因,可以将科技馆信息化定义为:新技术元素融入信息传播从而在整体上变革展览、教育和传播型态的过程,并且其核心目的是创造能够促成个体参与和意义建构的学习体验。不难看出这一定义兼具教育信息化和科普信息化的部分特征,同时保留了科技馆作为基于展览的非正规教育场所的独有特征,有助于透过当前科技馆信息化实践的诸多面相,把握其本质和根本意义。
        三、科技馆信息化的实践外延
        结合前期案例研究,本文梳理了科技馆信息化实践的十个发展方向。尽管国内科技馆的相关实践大多处于探索阶段,这些源自不同语境和目标的实践仍然反映了科技馆某个方面的信息化趋势,其详细案例将在后续的报告中讨论。
        (一)流程电子化
        流程电子化是指围绕管理、维护、登记、审批等业务,将相关作业流程迁至网络中,实现电子化和自动化办公。典型形式如OA 系统、平衡记分卡等。
        (二)资源数字化
        资源数字化是指围绕展览和展品进行相关数字内容的组织、策划、开发和制作,借助web 技术与电脑端和智能终端上的访问者互动。典型形式包括展品图片、音视频、三维全景和虚拟内容等。
        (三)传播网络化
        传播网络化是指通过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向参观者分发和推送展览和教育活动相关信息。典型形式有展厅信息系统、门户网站、微信公众服务和其他社交媒体服务。
        (四)场馆智能化
        场馆智能化是指通过建筑体内置的各类传感器和开关,智能化地控制电源和灯光、监测观众流量以及调节温度/ 湿度等微环境变量。典型形式包括科技馆展厅灯光、展品开关的智能化控制或游客超载预警等。
        (五)信息可视化
        信息可视化是指通过(通常在展厅)部署的数字媒体,以视觉方式呈现或诠释相关的展览内容或场馆信息。典型形式如电子地图、数字人文技术的应用等。
        (六)体验情境化
        体验情境化是指通过特别设计的展览布景,实现展示内容、媒介、空间与交互方式融为一体的沉浸式参观体验。典型形式如虚拟现实/ 增强现实展项。
        (七)展教协同化
        展教协同化是指在策划展览时同步策划教育活动,以及围绕主题和内容开发教育活动,在信息化意义上特指利用展览相关数字内容开发教育资源及教育活动。例如基于科技馆实体展览开发的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
        (八)应用移动化
        应用移动化是指充分适应参观者位置的变化来提供嵌入当前场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功能或服务。典型形式包括基于参观者位置的展览内容推荐、电子导览等。
        (九)服务平台化
        服务平台化是指面向参观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系统化平台。典型形式如网站、微信服务号/ 小程序和手机APP 提供的门票/ 活动预约、电子导览、二维码扫描、全景VR 等。
        (十)数据一体化
        数据一体化是指面向多个业务部门和多项业务流程,打通各部门数据的交换和汇总接口,实现数据的交换、共享、整合和重新利用。典型形式如科技馆门票/ 活动预约以及参观者数据后台的统一。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