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研究

中文
English

中国科普研究 » 科研进展 » 研究动态

《IPCC 作家手册》发布及其对我国气候变化领 域科学传播和科普创作的启示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刘河清 李红林 等 发布时间:2019-01-10 13:50

        一、《IPCC 作家手册》发布的背景
        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21 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博弈中的重大全球性问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和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是1988 年成立的国际政府间机构,其主要作用是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并提供适应或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相关建议。由IPCC 委任的“气候宣传”工作小组由欧洲顶级气候变化传播专家团队组成,主要成员来自政府机构、慈善机构、企业、宗教团体等组织,旨在搭建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帮助公众认识气候科学,提升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
        为了帮助IPCC 科学家有力、有效且能基于证据地促进公众参与及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宣传”工作小组发布了题为“有效开展气候变化传播和公众参与的若干原则”的《IPCC 作家手册》。这是IPCC 第一次专门为科学传播者发布的指导性文件,文件提炼了社会科学研究的证据和建议,结合已有的传播经验,为IPCC 的传播者们提供了有效传播气候变化的若干原则。
        二、开展气候变化领域科学写作的六大原则
        《IPCC 作家手册》针对IPCC 科学家开展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尤其是科学写作)提出了六个基本原则,以此指导科学家们更好地进行这一领域的科普创作。
        (一)保持公信力
        不同的IPCC 传播者有着不同的专业领域知识,但是,公众的问题和评论通常不会局限在某个特定领域,而是要求传播者能够谈论IPCC 报告的各类话题,例如,气候如何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系统有何影响、限制气候变化的方法等。因此,IPCC 的传播者们需要弄清楚发言身份是个人还是官方。如果代表官方发言,应避免传播有关气候政策的个人观点,或者传递超出IPCC 报告范围的观点,这对于科学家保持在公众中的公信力非常重要。如果以个人身份发言,IPCC 科学家则应该尽可能用他们的工作和渊博的气候知识来吸引更多的受众。
        (二)将抽象问题生活化
        大多数公众不理解全球温度或者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这些气候变化的指标。使用全球尺度的数字或者长期趋势可能让公众误认为气候变化问题是遥远和抽象的技术问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几乎无关。因此,科学家应该将他们传递的信息通过某种方法进行“架构”,来与公众相联系。例如,太阳能电池板日益增长的使用可以从“经济的”角度,譬如太阳能电池板的使用能够快速降低价格;或者从“环保的”角度,譬如太阳能电池板的使用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使用比喻和类比这些常用方式,可以帮助公众用熟悉的术语来认识抽象和复杂的气候变化问题。
        (三)关注公众的需求
        公众的价值观和政治观是影响他们对气候变化的态度的最根本因素。例如,在一些英语国家中,“右倾”的人可能会拒绝气候科学家的结论(例如需要迅速减少排放量来预防气候变化的风险),因为他们认为结论会威胁他们自身的利益。因此,准确的事实是有效进行科学传播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还需要将事实与公众的价值观相联系。此外还要与公众的个人兴趣相联系。科学家应该了解公众感兴趣的事物并以此为基础来介绍事实和统计数据。
        (四)讲故事
        科学家通常使用中性的语言来介绍科学数据和保持科学的客观性,但这样常常让人感觉缺乏“人性的一面”,导致IPCC 被误认为是枯燥的、官僚的,甚至是无法接近的组织。相对于传统形式的科学传播,叙事的使用不仅帮助公众理解复杂和抽象的科学问题,而且也能使科学更容易被记住和消化,因为公众更习惯通过故事而不是图表和数字来掌握信息。因此,传播者使用叙事的方式,例如讲述科学家个人故事、以公众熟悉的方式梳理故事结构、把受众关联到科学家的故事中,可以更有效地传播气候科学。
        (五)传播科学共识
        由于公众的科学素养普遍偏低,多数公众不知道科学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公众通常将科学的不确定性误解为科学家未知的事物,而且极大地高估了与气候变化科学相关的不确定性,低估了气候科学的共识水平。很多公众接受科学共识的观点,例如,人类是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但认为其它气候相关的观点是不可靠的。这表明,科学共识对气候变化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公众信服,科学家应该传播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共识,而不是对不确定性的详细定量分析。
        (六)善用可视化的手段
        照片这种“视觉语言”对帮助公众认识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有些老套的照片不但会破坏气候变化传播的有效性,还会损害传播活动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对此,“气候可视化计划”为传播者制定了一套有效开展传播活动的原则和一个基于事实的照片库。另外,数据可视化对于IPCC 的工作也非常重要。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Tyndall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 Research)发布了一份新的基于证据的数据可视化报告并制定了若干原则,要求传播者根据受众来调整信息,确保有效地传播气候科学。
        三、对我国气候变化领域科学传播及科普创作的启示
        当前,我国公众的气候变化素养还有待提高,气候变化领域优秀的科普作品仍相对缺乏。《IPCC 作家手册》为我国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传播及科普创作提供了以下启示。
        一是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投入气候变化科学传播及科普创作。气候变化已经是威胁人类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以及行为调整相对比较滞后,在科普方面仍存在较大需求。当前,国内气候变化传播仍是以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模式为主,以科学家身份进行气候变化传播的情况不多,其他社会力量则更为薄弱。IPCC“气候宣传”工作小组的模式能给予我们一些借鉴,我们也应鼓励更多科学家团队、企业、协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气候变化传播事业,产出更多优秀的气候变化科普作品。
        二是加强公众对于气候变化议题的关注点的调查研究,形成契合公众需求的科普作品和科学传播方式。当前国内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普作品以宣教式的书籍等较多,受公众欢迎的、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和科普作品仍显欠缺。我国应加强对气候变化议题及传播形式、科普作品形式的调查分析,关注公众的需求,将气候科学问题与公众的兴趣点及日常生活相联系,以适应公众需求的方式促进其对气候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三是在气候变化的科学家群体及科普工作者中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促进其更有效地开展气候变化科学传播。丰富气候变化领域科学传播及科普创作的素材和手法,使用更真实、新颖和生活化的照片,展示与公众密切相关的科学数据,加强对科学家个人故事和科研工作方法等方面的报道,将抽象和复杂的气候科学问题简单化、生活化和人性化,等等,这些都值得我国的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借鉴。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