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研究

中文
English

中国科普研究 » 科研进展 » 研究观点

社会文明需要动物伦理教育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谢小军 发布时间:2014-05-24 12:28

        玉林狗肉节事件似乎还没有落下帷幕,围绕该不该吃狗肉、该不该举办大块朵颐的狗肉节,双方还上演着相互指责的戏码,在这场拉锯式的对抗中,爱狗人士指责吃狗食客残忍,口腹之欲后面是对动物血淋林的屠杀,为数甚众的食客也很理直气壮,那么多需要关心的人不去关心,偏来关心畜生,吃点狗肉又咋地?
        这场狗肉节存废之争估计一时半会儿没有结果,该骂的还是骂,该吃的还在吃,虽然这场争论中夹杂着一些肢体冲突和言语暴力等不和谐音符,但笔者认为它还是有较为正面的社会效应,鲜明地反映了我们时代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存在,也把动物保护、动物福利、动物权利、动物伦理这些词汇再一次带到了公众面前。
       其实,远在中国古代,虽没有动物伦理一词,但出于仁慈恻隐之心,先贤们便产生了动物伦理的思想,例如孟子曾说: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古人还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是倡导一种爱护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当西方广大世界尚处于蒙昧时代,我们的先哲便有了这一颇具远见卓识的深邃思想,实在令人叹服。
        不过,在今天,西方世界对动物伦理的认识已走在我们前面,西方有不少专门研究动物伦理的机构,并把动物伦理的研究上升到哲学层次。例如,美国有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动物伦理”课程。西方人不仅在动物伦理研究领域产生了大量的学术思想,而且通过学者们不断的呼吁,动物伦理也渐渐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及实践。他们相信“伦理不仅与人,而且也与动物有关。动物和我们一样渴求幸福、承受痛苦和畏惧死亡。如果我们只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就不会真正文明起来,真正重要的是人与所有生命的关系”。
        西方的动物伦理思想很丰富,一些甚至很极端,但它们普遍反对残忍地对待动物,认为动物能够感受到痛苦,仁慈地对待动物是人性的内在要求,对动物折磨、残杀是人性发育不完整和欠缺的表现。情感不是源于智慧而是生命的本能,动物也有感受悲欢苦乐的能力,它们和人一样应该获得道德关怀,动物(尤其是受人类控制的)不应受到不必要的痛苦,即使是供人用作食物、工作工具或科学研究需要。从长远看,人类不太可能都改吃素食,但对于食用的动物应该人道地饲养和人道地屠宰。
        遗憾的是,我国社会中动物伦理教育几乎是空白,动物伦理思想远非社会主流,即使在知识界也同样如此。记得笔者一位从荷兰考察回来的同学给我们介绍该国的养殖业,当谈到猪栏里一条铁链的用途时,他说那是猪的玩具,是荷兰人给猪的福利,结果引来哄堂大笑,而这些嘲笑老外“滑稽”的人可都是清一色的硕士、博士和教授。知识精英尚且如此,何论大多数普通公众。因此,虐待、伤害动物的行径在我们社会中还十分常见,一些公众对杀狗吃肉(经常有虐杀,这也是最令多数动物保护者痛责和关注的地方)也觉得再正常不过了,反倒是对动物保护主义者的言行难以理解。
        在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培育公民的动物伦理意识,协调人与动物的伦理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动物伦理教育目的重在培养公众爱护动物的意识,调动公众参与动物保护的自觉性和热情,唤起人们保护生命、维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思想,建构公众新的价值观、权利观和道德观。只有这样,伦理思想才可能扩展到整个大自然,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生态伦理才可能在整个社会普及,而与之相随的必然是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升跃。然而,历经这个过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需要用时间换空间的策略,靠蛮横的肢体对抗和暴力语言可能适得其反。只有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内化于心的改变才会悄悄发生。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