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化智能升级 科普资源精准落地 ——上海“智慧科普”建设调研报告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李红林 发布时间:2021-01-18 10:31
【按】为落实中国科协科普信息化建设要求,上海市科协积极探索推进“智慧科普”建设,经过两年多实践,构建形成了以“智慧科普盒子”为关键载体,以智能分析、互联共享、科学传播为核心理念的“智慧科普”品牌,实现科普服务精准推送,并已在上海、天津、山东等地进行推广应用,成效显著。2020 年6 月,中国科普研究所对上海“智慧科普”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并对未来智慧科普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内容摘要
上海市以“智慧科普”品牌探索推进科普资源精准落地基层,取得很好成效,以信息技术实现科普信息化智慧升级、以智慧科普促进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以整合联动实现科普嵌入基层治理体系,值得借鉴推广。
为提升科普信息化能级,打通科普“最后一公里”,推动科普益民惠民,上海着力创新“科普中国”推广机制和互联网科普工作模式,探索形成“智慧科普”品牌,通过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分析,将分散的科普资源和各领域信息平台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兼具科学性、权威性、凝聚力和亲和力的统一整体,面向基层提供定向、精准服务,推进基层科普工作更便捷、智能、高效,打造了科普信息化新标杆。
一、上海“智慧科普”建设及应用情况
上海“智慧科普”的核心载体——“智慧科普盒子”是由上海市科协支持、上海科技报社自主研发的智能信息终端,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与“科普中国”数据云端的无缝连接,以“科普中国”科普资源为基础,同时汇聚本地优质科普资源,整合形成科学、权威、优质的内容导入各领域已成熟的信息平台,并根据区域内不同特征人群的需求,及时提供相应科普资源,实现精准推送。目前,“智慧科普”已在上海多个区、街镇得到推广应用(布设点位600 多个),同时,为天津市武清区、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提供智慧科普信息服务,成效显著。
一是盘活各类基层设施,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利用。当前,许多基层公共设施如社区、学校、商业广场等建设的电子大屏由于缺乏持续的内容供给更新和专业维护等原因时常处于闲置状态,同时,基础设施的新建或更新换代导致各类设施的系统和接口不一,造成资源浪费或成本增加。“智慧科普盒子”以易安装、易使用、易管理和环境要求低等特征,直接接入现有设施,连接网络即可使用,并可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实现全时段推送,大大提高基层公共设施的利用效率并节约成本。
二是嵌入各类信息平台,推动科普资源精准落地。通过云端智慧科普标准服务建设,“智慧科普”与上海市农委“一点通”信息平台、浦东新区“家门口”信息服务平台、长宁区智慧高地信息服务平台、科大讯飞智慧终端等系统实现对接,持续提供以“科普中国”优质科普内容为基础的精准服务,极大提升“科普中国”和本地科普资源的传播能效,并有效避免“科普中国”落地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重复建设”、“重建设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等现象。
三是丰富基层科普供给,及时满足多样化科普需求。“智慧科普”通过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手段及时了解公众科普需求并提供相应科普资源,快速有效地满足公众的多样化科普需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智慧科普”及时响应、快速感知、智能推送、智慧战“疫”,成为应急科普重要的传播力量。据统计,1 月21 日-5 月5 日间,智慧科普盒子共推送包括视频、图文和本地内容等疫情科普资源5315 条,全市播放总量超过1200 万次,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战“疫”知识。
二、上海“智慧科普”建设经验借鉴
(一)以信息技术实现科普信息化智慧升级
“智慧科普”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根据公众对科普内容的关注度跟踪,实现分区域、分年龄、分人群的科普需求分析,同时,对现有科普资源进行数据挖掘,对原本海量、无序的科普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实现实时、精准投放服务,为公众配备“智能管理员”。此外,对科普服务进行实时跟踪分析,如各站点设备在线时长、服务内容、使用情况等及时汇总反馈,为后续科普内容生产、科普工作效果评估等提供依据。
(二)以智慧科普促进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
“智慧科普”直达社区、学校、商场、楼宇等基层区域,在不增加基层人员额外工作量、不需要额外基础设施投入的情况下,有效提升“科普中国”落地应用效率,帮助解决基层优质科普内容短缺、科普人力资源不足等“四缺”问题,打通基层科普“最后一公里”,有效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和水平,真正建成老百姓“家门口”的科普集散中心,实现科普益民惠民。
(三)以整合联动实现科普嵌入基层治理体系
“智慧科普”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科普在“智慧党建”“市民云”“社区云”“一点通”等各级各类综合服务平台中的嵌入,推动党建、教育、文化、卫生、农业等各领域与科普深度融合,共建共享,下沉基层,有利于促进科普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增强基层治理效能中的作用发挥,有利于推动科普嵌入基层治理、作为基层治理有机组成部分的制度化常态化模式形成。
三、对于推动智慧科普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是增强信息技术等对科普工作的有力支撑。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科普需求发现、科普内容生产、科普资源配送、科普效果评估等科普工作全链条中的作用发挥,实现科普供需智慧对接、科普内容智慧生产、科普资源智慧落地,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有效服务科学决策,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二是调动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智慧科普建设。当前,上海智慧科普的建设推广以科协为主,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力度还有待提升,尤其是经费投入有待持续稳定跟进,技术开发亟待企业力量加入,推广使用需要各部门协同发力,以此共同推动智慧科普的建设推广、创新升级和高质量服务。
三是拓展智慧科普网络,促进科普服务能力整体提升。以“智慧科普”为媒介组建全域科普网络,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普信息化服务阵地,实现科普与智慧社区、智慧城市建设有效嵌合,协同发展,促进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全面发展。
(供稿:中国科普研究所 李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