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研究

中文
English

中国科普研究 » 科研进展 » 研究动态

“三长制”赋能基层科协 助力宁夏新时代文明 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和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郑念 尚甲 齐培潇 发布时间:2021-01-18 10:48

        内容摘要
        通过对宁夏基层科普助力发展情况的实地调研,了解到宁夏“三长”成为科技与科普服务重要引领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稳步推进,“产业+ 科普”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与脱贫攻坚,但基层科技志愿服务也存在抓手不够有力、人才质量有待提升、人才规模不足和服务项目活动效果欠佳等局限和不足,并提出相关改善建议。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中央文明办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挂点联系制度要求,中国科普研究所积极落实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的部署,组织调研组对宁夏挂点地区开展深入调查,探索科技志愿服务基层、科普赋能的模式和路径。调研组于2020 年8 月18 —22 日赴宁夏调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三长制”及成效、科普助力产业发展等情况。现将调研结果简要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三长”成为科技志愿与科普服务领头雁,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的重要力量。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宁夏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以来,已经在资源、阵地、人员、项目等方面较好地呈现出多维整合、多方聚力态势,试点区基本形成了上下拓展、纵横融合、集约高效的文明实践矩阵。宁夏科协结合自身实际,主动作为,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一是出台《2020 年宁夏科协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调配350 余万元经费投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志愿服务的队伍建设。“组织动员”与“培训教学”两手抓,组建各类科技志愿服务队伍350 余支,招募各领域各专业科技志愿者1.2 万名,尤其注重发挥基层“三长”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形成全面覆盖、保质高效的科技志愿服务队伍体系。三是从基层需求和掌握资源的实际出发,建立完善包括人员管理、活动运行、供需对接、奖励激励和督查考核等在内的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确保志愿服务资源高效利用,流程顺畅执行,服务扎实精准。
      (二)“三长制”全覆盖为实现科协科普高质量发展添优势增活力。宁夏科协要求各级科协组织政治引领多措并举,始终把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农村落地生根作为首要任务,抓好培训交流、清单管理、项目扶持,做好典型示范,促进上下联动,用好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两大阵地”,以党建带群建,以群建助党建,搭建联系服务、沟通交流、供需对接“三个平台”,建立吸纳、履职、保障、评估“四项机制”,全面推动“3+1”工作落实落细。目前已实现全区县、乡两级科协“三长”全覆盖,各级科协组织积极响应,出台办法,完善机制,立足需求,强化培训,扩大宣传,全方位确保“三长”制建设扎实推进,稳步生效。目前,全区745 名基层“三长”很好地发挥了引领作用,推动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达2000 余场,受益人数突破百万。“三长”制在宁夏全面生根开花,一方面,对于当地各级科协来说,扩充了基层科协的组织队伍,进一步接长手臂,拓展实际工作宽度与深度,切实增强科技志愿服务工作成效,提升了自身组织的活力和亲和力。另一方面,宁夏科协成功将“三长”纳入各级科协领导班子并发挥作用,破解了基层科协缺编制、缺经费、缺办公场所、缺工作人员的“四缺”难题,成功推动基层科协改革,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同时为“三长”和基层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交流学习、事业发展的广阔平台。
      (三)“产业+ 科普”模式成为巩固脱贫成果助力地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宁夏各地在当地科协和其他相关部门规划引领下,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主线,通过集聚创新资源,优化科普环境,全力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 科普”可持续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科技资源在特色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如固原市西吉县、中卫市沙坡头区柔远镇等地依托有利自然环境条件,在当地科协的协调服务下大力开展技术引进、交流、培训等实用农技活动,以创新技术和高素质农民为基础打造特色种植产业体系。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镇,依托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和国家级林下经济基地的资源优势,将科普元素全面融入景区各处,打造科技+ 娱乐的特色乡村科技馆,大力推动科普研学等按人群类别划分的主题科普游览体验活动,形成了独特的科普小镇发展模式。银川市贺兰县稻渔空间生态观光园与金贵牡丹花乡田园综合体则将上述两种模式结合,探索出“特色农业+ 科普观光”综合发展模式,贯穿三产高附加值现代农业链条和广阔的实体园区,让消费者既可以购买享受各种品类的优质农产品,也可以在园区内的不同区域开展深度科普游览。
        科普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不仅提升了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增添了各类产品的文化价值,丰富了乡村旅游内容,推动各地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更大大带动了当地贫困农民就业,以土地流转费、务工工资、土地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带动农民增收,贫困人口数量持续下降;坚持长期开展科普与文化活动促进文明实践,促进农民科技素质普遍提高。实践表明,科普无论是作为产业发展的支持要素,还是直接作为产品和服务,均具有不可忽视的市场潜力,推动科普工作应抓住契机,扩大与产业实体合作,在组织协调、资源下沉、规划指导等方面强化对“产业+ 科普”的精准服务,以科普促产业,以产业强科普。
二、主要问题
        一是基层科技志愿服务助力高质量发展抓手不够有力。“三长”进入科协组织挂职后需要实实在在的资源和项目支撑,才能真正为脱贫攻坚注入科技科普动能,产业发展需要通过创新才能焕发活力。贫困乡村发展基础薄弱,产业单一原始,若不给予特别关注,很难享受到科技志愿服务下沉的红利。目前,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在试点县(区)推进较快较好,非试点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还没有跟上步伐,亟需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模式,加快发展步伐。
        二是科技志愿服务人才质量有待提升。科技志愿者、“三长”人员以及农技带头人等乡村“关键人物”的综合素质仍有所欠缺,由于自身成长和所处环境所限,他们在专业知识、服务理念和精神、管理技能等诸多方面均有较大提升空间,作为基层科技志愿服务的引领者和实施者,这些主体的综合素质直接关乎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关乎新时代文明实践、“三长”制等重要工作的实际成效。因此,急需进一步加强对上述主体的培训提升。
        三是基层科技志愿服务人才数量不足。志愿服务文化在基层尚不十分流行,相关的规范制度、行业标准、机制体制仍处在建立完善过程中,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尤为如此,主动从事志愿服务的人群规模仍然体量偏小。科协组织虽然在基层通过各项重点工作大大促进了志愿服务队伍的发展壮大,但志愿服务始终属于“软性”工作,在政府部门绩效考核、奖评中的作用很少,长期被边缘化,没有受到实质性重视,缺乏足够的物质保障和有力的激励机制。因此,长期以来难以吸收到专业的高素质志愿者,即便有高素质的个体主动从事志愿服务,也可能因为激励匮乏而逐渐退出。
        四是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不足。志愿服务活动如果长期缺乏吸引力,会严重影响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制约科技科普元素对文明实践、产业升级、人民幸福的提振作用。活动吸引力缺乏源于以下原因:首先是对群众需求把握失准,个别基层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对群众需求冷漠忽视,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三长”制工作以及产业发展中也没有形成完善的民需采集机制,没有掌握便捷精准的民需采集方法,造成对群众需求把握不当,自然无法满足群众期待。其次是活动内容质量不高,如在农技引进、交流、培训中无法提供最新技术、介绍先进经验,对农民的知识、技能、眼界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提升,甚至可能占用正常的农忙时间,这样的服务活动为群众所反感。第三是活动形式单一老套,与基层群众的知识水平、接受习惯不相适应,观感沉闷、缺乏趣味的活动也会影响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
       针对基层各项科技志愿服务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局限困难,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大资源整合下沉力度,摸清需求,精准对接,促进科普与科创落地生根。加大宣传力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群团组织改革要注重夯实群团工作的基层基础”的指示精神,促进深入理解“三长”制等科协基层工作的内核主旨,明确试点工作的引领示范作用,充分利用好这些“上可攀高枝、下可接地气”的人物,接长手臂、形成链条,认真总结本区域试点地区和产业发展突破地区的有益经验,积极探索,结合困难地区特殊实际把握规律,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困难地区优先发展,真正落实科技发展的普惠性。调研中得知,固原市科协计划向宁夏自治区科协请示,在固原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开展“产业+ 科普”研究,在人才培养、发展规划、文明实践等多方面为固原市把脉问诊,这是资源精准下沉助力发展的一次尝试。类似的合作和志愿服务可以依据条件,先行试点,形成模式,加以推广。
        二是加强对基层科技志愿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升为民服务的境界和质量。围绕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聘请行业能人、学者专家,定期组织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班、交流会等,从专业技术、服务理念和技能、管理理念和技能等方面全面提升文明实践工作管理者、“三长”人员、产业带头人的综合素质。加强措施保证培训活动的参与度和质量,激发上述人员自我提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培训效果,注重培育典型。在基层,有条件的地区也要逐步推广常态化、长效化培训,普遍提升科技志愿者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批“名声响亮、德行靠谱”的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品牌。
        三是加强对科技志愿服务的倡导和激励,提升“三长制”活力和形成长效机制。建议综合运用广告牌、大屏幕、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智能手机等新媒体,制作一批公益宣传作品,全面加大宣传力度,激励动员科技工作者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园区,逐步推动形成志愿奉献的社会风尚,以己所长,开展志愿为民服务。加强各类奖项对基层科技志愿者的关注和奖励力度,科协系统加强与卫生、教育、农业等重要部门的合作,与志愿者所属行业主责部门联合出台跨系统互认的激励机制,对于热心参与扶贫济困、社区服务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优秀人员,可以在行业、部门奖励中给与互认,在精神、职称评审、职务升迁上予以认可。例如,中国科协组人部开展的全国优秀“三长”评选,对基层“三长制”的推广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宁夏被评上的优秀“三长”人员杨正军,是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副主任医师兼镇科协副主席,组建科普健康服务队伍和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农村群众“上消化道癌”和“心血管病”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利用“互联网+ 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开通了专家远程会诊、远程诊断、区域检验、远程培训等服务,提升服务群众医疗诊治水平。促进科普宣传信息化,借助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医疗健康知识,惠及居民1.2 万余人次。在优秀“三长”评选中获得“创新争先奖”的梁玉斌,是中卫市沙波头区柔远镇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兼镇科协副主席。他积极促进“三高一优”农业的发展,创建农业标准化园区3 个,建设永久性蔬菜基地1.3 万亩,引导企业玉米制种6000 亩;带动周边的农户脱贫致富。
        四是强化需求导向,提升科技志愿的吸引力和引领力。把“三长制”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中,树立科技为民的理念,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运用多种方式知民需、行民盼、帮民困,将科技志愿的服务成果切实转化为惠民实效。如中卫市沙坡头区滨河镇新墩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综合运用入户走访、“金点子”征集会、问需平台、楼长单元反馈制、社区网格巡查员和微信群等灵活多元的方式,形成高效便捷精准的民需采集网络。从需求出发,因民因势因能设计策划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精准服务,解决群众当下关心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同时加强对新兴传播技术、平台和内容呈现方式的学习借鉴,创新活动形式,以接地气的方式讲述最实用的内容,真正实现做志愿,解民困,聚民心。

 
(供稿:中国科普研究所 郑 念 尚 甲 齐培潇 )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