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科普工作助推器作用 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齐培潇 王宏伟 发布时间:2021-01-18 13:51
内容摘要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科普工作。科普通过赋能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助推器作用;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为科普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本报告认为,科普主要通过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传承科技知识、推动成果转化、营造文化环境以及维系人与自然和谐等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科普工作的演进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科普工作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助推器作用。科普通过赋能,根植于教育、经济、科学、社会和文化等渠道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素质人力资源,促进提升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为科普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撑。
科普工作的助推器作用,在实践中已得到充分印证。例如,山西科普工作弘扬科学精神、全面提升科学素质等方面效果良好,呈现出有组织、有领导、有检查、有落实,全民参与、规范有序、生机勃勃的科普局面,科普工作通过与乡村振兴、能源和重工业、三晋文化等省情相结合,为山西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了舆论宣传作用。山东省通过科普赋能发展,使得崇尚科学、追求科学成为公众生活方式的主流,特别是在农业增产增收方面取得了良好效益。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科普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科普具体是通过何种机制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报告认为,科普主要通过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传承科技知识、推动成果转化、营造文化环境以及维系人与自然和谐等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一、科普通过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高低间接代表了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普及水平的高低。公众具有的良好科学素质是取之不竭的创新创造资源。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表明,一个国家要想保持竞争力和发展优势,不仅要重视科技进步,还要重视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提升。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在党领导下,政府主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 年)》的颁布实施,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不可否认,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人均受教育年限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学生科学素质结构仍存在明显缺陷;社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尚不全面,缺少接受终身教育机会;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力度不够、质量不高;公民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主动性尚未充分调动等等。而科普能够在引导公众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弘扬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最基础保障。
二、科普通过传承科技知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科学普及除了普及基本的科学知识与基本科学概念之外,还包括实用技术的推广,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传播与传承。科普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具有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判断及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从而具备求真唯实的科学世界观。科学普及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科技知识只有被认识、被掌握才能为人们所用,并发挥其功能。科普是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可以说,科学自诞生之日起就离不开科普。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其积累和承继离不开对其进行传播和普及。
科普通过传播和承继科技知识,帮助公众提高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提高就业、创业以及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提高甄别和抵制伪科学的能力,提高科学生活、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能力,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科技本身而言,可以使公众了解科技成果,促进推广应用;拉近公众与科学研究之间的距离,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为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后备力量;通过科技成果的跨学科传播,促进相关学科的纵深发展;使公众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正面和负面效应,实现和谐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三、科普通过推动成果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科普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已有研究表明,科普活动与科技进步存在着较强的关联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常情况下也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必须通过转化,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而科普则能加速这一转化过程。
科技通过科学普及的广延性和外渗性特点转变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和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科技由外生变量逐渐动态化转向内生变量。作为外生变量,科技通过科学普及渗透到经济系统诸要素中;作为内生变量,科技直接促进经济增长。而通过教育、培训等途径获得科技知识的人力资本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这不仅能自然形成递增收益,而且能够带动其他要素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保证经济的长期增长。
四、科普通过营造文化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创新不仅依赖于物质保障,更需要具备较高科学素质的人才和能够激发创新的文化环境。加强文化环境建设主要针对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影响创造力发挥的各种观念和制度;科学普及主要针对科技创新的成果、方法、思想、精神在全社会进行传播。文化环境建设是科普的重要内容和高层次目标,可以为科普提供科学文化资源;科普是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渠道,并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为文化环境建设的发展奠定基础。
文化环境建设与科学普及的共同目的在于,促进公众对科技知识、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社会影响的认识和理解,大幅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培育公众崇尚科学、求真务实的价值观念和创新意识,为科技创新奠定最广泛、最扎实的社会基础。科学普及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营造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运用科学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强化了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五、科普通过维系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科普在致力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主要表现在:促进决策科学化,提高公众行使民主权利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为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新的现代科学因素,促进先进文化传播与发展。科普的目的是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其通过科普行为和科普手段系统地开展社会活动,所表现出的效果具有渗透性、广泛性、深远性。科普通过科普手段对个人、组织、大众等对象发生作用,使其相应的技能、素质、观念、行为等发生良性改变,进而对人类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科普的作用方向是双向的,科学普及产生的效果也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因此,研究科学普及,研究科学技术对人类、对社会、对环境的长期作用和影响,是关系到人类同其所处环境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
科普的作用方向是双向的,科学普及产生的效果也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因此,研究科学普及,研究科学技术对人类、对社会、对环境的长期作用和影响,是关系到人类同其所处环境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
(供稿:中国科普研究所 齐培潇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王宏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王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