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研究

中文
English

中国科普研究 » 科研进展 » 研究动态

实时热点导入 智慧科普解读 ——面向热点事件的应急科普关联发布系统探析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王黎明 钟琦 发布时间:2021-01-18 14:02

      【按】针对热点事件传播模式和科普体系运作规律,基于对联著实业公司“基于热点事件的科普知识关联推荐系统”的分析,笔者提出了应急科普关联发布系统的全局构建方案,对“应急科普如何投射公共影响力”这一命题给出试探性的解答。
        内容摘要
        站在科普参与公共治理的视角,“热点导入,科学解读”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只是还缺少系统性方案。从有效投射应急科普在热点事件中的公共影响力出发,本文提出应急科普关联发布系统的一种构建思路,剖析和界定了应急系统的中心目标、建设重点和长期路线,就建立健全“实时热点导入,智慧科普解读”机制给出了相关建议。
 
一、应急科普要从新媒体变局中破局出圈
      (一)“热点导入,科学解读”还缺少系统性方案
        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科普遭遇了人的圈层化和信息的去中心化两类转型,围绕人群的“场所- 活动”模式演变为“事件- 注意力”模式,围绕信息的主题设置模式演变为热点吸积模式。针对这些变化,科普界普遍强化了“热点导入,科学解读”策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科协系统结合疫情防控要点,策划了系列抗疫科普专题行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然而随着新媒体形态和公众注意力的迅速流变,一部分科普项目在不断打造热点专题、扩充传播渠道的同时,却因无力突破“科普圈”进入“公共圈”,逐渐陷入聚焦难、着力浅、对象未明、效果不彰的僵局。用发展的眼光看,“热点导入,科学解读”缺少参与公共治理与智慧化转型所必需的系统性方案。
      (二)“从热点中来,回到热点中去”是破局的关键
        分析僵局形成的原因,一是工作手段滞后,热点发现缺少信息化抓手,无法高效识别热点事件并及时反应;二是新旧内容的“平战结合”不到位,科学知识缺少系统化管理,未长效夯实科普内容的关联发布基础;三是没用好端到端媒介,应急发布缺少与热点源的联系,难以有效介入到原生舆论场。这就导致热点事件发生后,应急科普不能及时干预公众议程。尤其是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多为快闪模式,往往等科普的传播力显现,舆论现场已经“人走茶凉”,错过了社交传播的最佳时机。科学的解读不仅要“从热点中来”,更要“回到热点中去”,做到“盯场发现、在场解读、现场传播”,才能释放应急科普在公共事件中的影响力。
      (三)同步“公共圈”是科普智慧化的首要命题
        与公共圈的同步互动是应急科普的先决条件,疫情初期的“双黄连抢购事件”暴露了这方面的短板。首先是未及时关注事件及争议点:1 月31日晚“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冠病毒”的说法引发热议,接着连夜出现抢购潮,晨间才有主流媒体强调“抑制不等于预防或治疗”。其次是未有效介入事件议程:争议的关键是理解“体外抑制”的科学内涵,这一概念远非首次提出,2005 年后就有中成药体外抑制SARS 和H5N1 病毒的报道,而在首波舆情高峰期,没有权威机构介入和提供解读。其中涉及两种能力的缺失,一是场域同步能力:及时发现事件,追溯背景,跟踪事态,识别科学争议;二是议程同步能力:有效介入议程,提出科学解释,澄清争议,引导事态。这些能力建设必须以智能化技术手段为基础,因此是科普智慧化当前的首要命题。
二、构建面向热点事件的应急科普关联发布系统
        针对热点事件的传播模式和科普体系的运作规律,着眼于更有效地投射应急科普的公共影响力、形成“实时热点导入,智慧科普解读”的系统性方案,提出应急科普关联发布系统的一种构建思路。
      (一)瞄准“盯场发现、在场解读、现场传播”的应急目标
        1、盯场发现:实时监测全网各地发生的热点事件
        协调信息化平台和科协组织网络,实时监测全网和地方基层发生的突发事件和舆情热点,掌握事源、事态、重大舆情等场域要素。
        2、在场解读:智能识别热点事件所涉关键科学话题
        升级智能化技术手段,跟踪识别热点事件所涉舆情中的科学话题,提取关键科学事实、概念、解释及争议等议程要素,生成科普内容智能关联推荐。
        3、现场传播:双向打通科普信息流和公共信息流
        实现科普圈与公共圈闭环互动,从公共信息流发现热点事件,从科普信息流形成科学解读,推送至热点舆论场;针对突发热点形成即时传播,针对地方舆情形成就地传播,针对网络舆情形成溯源传播。
      (二)搭建“资源-网络-技术”交叉联动的体系架构
        要实现应急科普关联发布系统的构建目标,必须从全局着手,统筹配置资源、渠道、技术等智能化要素,并促成这些要素间的交叉联动。作为示例,三类要素的联动关系参见图1。
图1 应急科普关联发布系统的体系架构
        1、以资源要素为核心
        资源要素包括公共信息池、科普内容池和应急科普平台。其中,公共信息池是公共信息流的监测窗口,汇聚来自主流媒体和互联网的公共信息,蕴含热点事件的起源、动态、舆情等信息。科普内容池是科普信息流的监测窗口,汇聚来自专业性媒体和平台的科普内容,可能涉及与热点事件有关的科普内容。应急科普平台既是热点事件的应急知识库,对应急信息进行科普化沉淀和重建,也是当前热点事件的应急响应中枢。
        2、以网络要素为延伸
        网络要素主要是指端到端的媒介及网络连接,一端接入应急科普平台和科普内容库,另一端接入热点事件传播场域。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热点事件主要透过主流媒体议程、社交网络热榜和公共信息终端进行传播。应急科普关联发布必须锚定这些渠道,适应不同传播模式灵活利用端到端的媒介,如与信息源进行互动,手机信息流直推,本地信息终端分发等。
        3、以技术要素为支撑
        技术要素主要包括热点发现、关联推荐、知识图谱等智能化技术。热点发现用于从公共信息池监测和识别热点事件,提取事件的场域和议程要素。关联推荐是在事件的场域和议程要素基础上,生成事件的热点匹配特征,再从科普内容池关联和提取内容,推荐至应急科普平台。知识图谱是热点发现和关联推荐的底层支撑,同时用于应急知识库的精细化内容管理和更新。
      (三)围绕公共影响力的有效投射开展重点建设
        应急科普要对公共事件投射影响力,其核心是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及现场媒介,这决定了关联发布系统的四方面建设重点。
        1、面向公共信息流的热点发现系统
        建设重点是公共信息数据库,以及配套的热点发现算法。数据来源分为两类,一类是全国和地方主流媒体及其新媒体的报道内容,另一类是微博、头条等超大互联网平台的热议话题内容。热点发现算法实现事件识别、要素提取等技术目标。
        2、面向科普信息流的关联推荐系统
        建设重点是科普内容数据库,以及配套的关联推荐算法。数据来源分为三类,一类是科普中国、健康中国等官方科普平台的内容,一类是果壳网、知识分子、丁香医生等专业科普平台的内容,还有一类是微信、微博等超大平台上的头部科普自媒体内容。关联推荐算法针对热点事件要素特征,实现科普内容相关度计算、匹配关联、智能推荐等技术目标。
        3、基于内容管理发布的应急科普平台
        建设重点是应急科普平台,其中包括应急知识库和应急响应中枢,以及配套的知识图谱算法。应急知识库以科普内容数据库为基础,对各类热点事件相关的科普内容进行迭代和精细化管理。应急响应中枢是应急响应决策与传播触发中心,决定特定事件的发布规则和媒介授权。知识图谱算法针对与事件有关的科普内容,实现事件特征及其知识关联建模等技术目标。
        4、锚定公共场域的端到端媒介渠道
        建设重点是开辟应急科普发布的多种端到端媒介渠道,尤其是直接登陆热点事件传播场域的媒介渠道,如进入权威媒体的选题清单、导入短信等手机信息流、权威机构联合发布、互联网平台全局推送、搜索引擎收录推荐、事件新闻源互动、议题领袖协作转发、社区/ 地铁/ 商圈等本地信息终端就地分发等,特别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基层科普e 站可作为精准在地传播的有效媒介。
      (四)坚持智慧化管理、开放式运作、精准化投放的长期路线
        应急科普关联发布系统建设既要立足于现有的科普格局和信息化基础,又要注重内部禀赋与外部资源的整合创新,因此必须遵循信息化发展基本规律:一是智慧化数据管理,二是开放式体系运作,三是精准化媒介投放。
        1、技术赋能,平战结合,坚持推进智慧化科普数据管理
        采用智能化技术路线与数据建模方法,平常做好内容的精细化、系统化管理迭代,持续锻造应急科普平台的科学内核,才能针对热点事件提供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普应急服务。
        2、统筹力量,盘活阵地,坚持推进开放式体系运作
        统筹全局信息化力量,依托各级科协及基层单位共同协作,盘活社区、乡村等科普e 站,打通基层信息终端实现应急信息的采集互通,才能高效发现和介入当地的应急需求。
        3、跨界联合,开辟管道,坚持推进精准化媒介投放
        寻求与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电信运营商、手机厂商等联合打造应急科普公共信息流,逐步形成因时、因地、因人、因事的一套精准化媒介投放模式,才能有效投射应急科普对突发事件的影响力。
三、关于建立健全“实时热点导入,智慧科普解读”机制的建议
        为了统筹资源,找准应急科普关联发布系统与科普工作布局的结合域,理顺系统建设与既有目标任务的关系,建议从如下方面谋划和完善“实时热点导入,智慧科普解读”机制。
      (一)与基层科普配套工作机制
        应急系统与基层工作可从两方面结合开展。一是本地热点发现与响应支持,热点信息从基层上行并发起应急请求,应急科普系统响应需求并下行推荐信息。二是接入其他部门的应急信息后,科普关联发布信息由基层信息终端本地分发。据了解目前已经出现类似的实例,成都市温江区举办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期间,公园城市成为市民热议话题,当地的科普信息终端通过热点监测系统后台发现了该热点,系统智能推荐的公园城市相关内容受到基层群众好评。杭州市余杭区将基层科普与应急发布工作紧密结合,利用基层信息终端进行气象预警应急发布,并通过系统后台智能推荐发布相关的应急预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二)与科普辟谣配套工作机制
        应急系统与辟谣工作的结合重点在于信息互通。首先是谣言信息互通,基于辟谣平台发现的科普谣言样本,应急科普系统从公共信息池长期追踪相似的谣言,建立维护谣言事件数据库。其次是辟谣信息互通,辟谣平台将科普辟谣信息同步至应急科普平台,由平台发布扩散到谣言事件场域。
      (三)应急科普平台协议加盟机制
        长期来看,应急科普关联发布系统建设需要考虑内容源授权和渠道投放问题。建议采取协议加盟形式,规则化地解决这类问题。针对纳入科普内容池的专业性媒体、平台、机构和个人内容源,邀请加盟并签订应急内容发布授权和协同发布协议;针对有意合作的公共性媒体、平台和渠道,邀请加盟并签订应急发布渠道开放和联合发布协议;必要时可采取分级授权。
      (四)跨部门响应与发布机制
        应急科普具有天然的公共性、明确的目的性和跨专业特点,相较于常态化的科普工作更需要发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协作联合机制的优势。建议就《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划定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应急专题与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协商建立协同响应与联合发布机制,扩大应急科普平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五)公共应急平台共建机制
        建议在以上基础上,联合其他专业性公共应急平台,依托更多的行业资源和社会化力量,共同打造综合应急信息汇聚与发布平台,实现更加高效和集约化的公共应急资源的配置、运转和流通。
 

(供稿:中国科普研究所  王黎明 钟 琦)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