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打破“四不窘态”, 促进更多科研人员投身科普工作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王大鹏 等 发布时间:2021-01-18 16:00
【按】科学家是科学普及的“第一发球员”,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生产者、塑造者和传播者。在新时期,公众对科学普及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也呼吁科学家更多地投身科普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中国科普研究所相关研究团队依托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及团队和其他研究项目,对科研人员开展了多次与科学普及有关的调查和访谈,本文重点整理了调查和访谈中发现的科研人员从事科学普及的障碍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学普及工作的建议。
内容摘要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科研人员从事科普面临的“四不窘态”及其出现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打破“四不窘态”的措施,以期更好地促进科研人员投身科普工作。
一、当前我国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的主要问题
一是科研人员不愿做科普。从相关政策、科研项目管理和绩效考核的角度看,虽然对于科研人员从事科学普及工作有相关的规定和要求,但是科学普及工作还未成为所有科研项目结题的必要条件以及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条件之一。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不是“加分项”而是“减分项”,或者说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在现有科研考核指挥棒的作用下,许多科研人员,尤其是面临着生存和职称晋升双重压力的青年科研人员,在科学普及中存在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从而限制了部分科研人员投身科普工作。
二是科研人员不屑做科普。长期以来,科普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还被视为是“小儿科”,“做不好科研的人才去做科普”。 几乎全部参与调查与访谈的科研人员都认为科普工作非常重要,但是从事具体科普工作的人员比例仍然偏低。一线科研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往往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不思进取。从而导致了开展科学普及工作被认为是“好出风头”、“想出名”,这也消磨了部分科研人员从事科学普及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是科研人员不敢做科普。当前的舆论环境也对不少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产生了负作用。当科研人员通过媒体对热点科学问题进行解读时,经过多次传播,其观点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被误读或曲解的情况,继而遭到一定的非议甚至谩骂,这使得原本一腔热血投入科普工作的科研人员深受打击,便“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不愿再“惹火上身”。此外,科研人员不愿意做科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抛头露面败坏了自己的名声”,所以往往出现媒体和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度不高,导致科普内容生产主体和传播渠道不能实现有效对接。突发事件发生后,经常出现科学家“有科难普”,而媒体“能普缺科”,脱节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应急科普的整体效能。
四是科研人员不擅长做科普。术业有专攻,学问做的好的科学家不一定擅长做科普,因为科普工作也有它自身的规律和方法,科普要取得好的传播效果也并非易事。比如,它需要理解受众,掌握最新的内容呈现形式等等。而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热衷于科普的科研人员都是“半路出家”,虽然作为专业的科研人员来说,他们是某一科技领域的专家,但是他们并未接受过专业的科学传播培训,甚至只能“自学成才”,在从事科普工作的技巧、经验和能力等方面储备不足,因而往往导致有“科”没“普”的现象存在。
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做好科普是需要技巧的,而且如何做好科普也是一门学问,它需要掌握除自身研究领域外的传播学、心理学、美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具体来说比如科普需要有新颖的形式,科普需要讲故事,科普需要深入浅出地把复杂的科学内涵讲解出来,科普需要用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等等。而这些技巧是能够习得的,这也就需要注重开展科普技能的培训,提升科普从业者的科普能力,从而输出更高质量的科普内容。
二、关于提升科研人员科普能力的建议
一是将科学普及列入所有科研项目的考核指标。建议明确科研人员在开展科研项目的过程中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产出科普内容,及时地将科研进展和科研成果传播给广大公众,从而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理解科研进展。同时,考虑在职称评审等相关评价工作中将科普工作作为考核的加分项之一,动员更多的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
二是推动科学文化建设,提高对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升科研人员对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真正地把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营造有志于做科普的科研人员能够安心、踏实地开展科普工作的环境氛围,同时扭转部分科研人员认为科普是“小儿科”的偏见和错误观念。
三是多渠道改善科研人员与媒体的关系。搭建科研人员与媒体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举办科研人员与媒体交流沙龙活动,加强科研人员与媒体从业者的彼此理解与信任。针对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及时组织科研人员积极利用各种媒介平台发声,同时提升媒体从业者的科学素养,形成双方的良性互动,让科研人员有“科”能“普”,媒介平台有“普”能“科”。
四是积极开展科研人员科普技能培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过多渠道组织面向科研人员的科普技能培训,将如何做好科普的技能,技巧和方法传播给广大科研工作者,提升他们从事科普的能力,从而改善科普的效果,助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供稿:中国科普研究所 王大鹏 黄荣丽 陈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