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20年度科幻国际交流述评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王大鹏 等 发布时间:2021-04-23 15:20
内容摘要
以2015年刘慈欣摘得雨果奖为契机,科幻国际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在中国科幻作品的对外传播方面,自2015年海外传播渠道逐渐打通,中国科幻作品的海外影响力迅速提升。科幻正在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五年国外科幻作品翻译引进方面,则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翻译引进作为中国科幻交流的“压舱石”作用更为明显。而随着以“中国科幻大会”为代表的大型科幻主题展会的举办,由官方、企业、民间组织举办的各类科幻展会活动正在成为科幻国际交流的主渠道,并正在改变中外交流中的信息不对称、地位不对等的问题。而面对总体向好的交流形势,我们依然要坚持辩证思维方式,牢牢把握科幻国际交流的主动性和主导权。
一、近五年中国科幻作品对外传播状况
自2015年开始,刘慈欣、郝景芳先后获得号称国际科幻界“奥斯卡”的雨果奖;世界知名科幻杂志《克拉克世界》(Clarkesworld)开辟专栏,定期刊载中国科幻小说译作;全球顶级科学期刊《自然》(Nature)杂志刊发中国青年科幻作家夏笳的作品《Let's have a talk》。这些标志性事件,令中国科幻文学的国际影响力陡然提升。
通过对多种数据来源进行综合性分析,得出近五年来中国科幻文学作品对外传播情况如下:
图1:中国科幻小说海外译介统计图(2015—2020.6)

图2:中国科幻小说海外译介语种分布图(2015-2020.6)


在众多被译介到海外的中国科幻作家中,刘慈欣、韩松、郝景芳和陈楸帆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位。各自外文译作发表数量如下:

总体而言,中国科幻作品的对外传播之所以能够在2015年后取得飞跃性的发展,除了中国科幻创作在经历了“跨世纪20年”的淬炼后,已经成功找到了将科幻的普遍题材范式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科幻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从而实现了“既能让世界看懂,又保持中国特色”这个基础之外,海外传播渠道的全面打通,也为中国科幻的顺利出海提供了保障。
二、近五年国外科幻作品翻译引进情况
根据国家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数据,并结合读秀、豆瓣及各大网络图书销售平台品类数据进行比对校验,综合统计分析后,得出2015年至2020年6月国外科幻作品翻译引进情况如下:
图3:国外科幻作品翻译引情况统计图表


总的来说,最近五年来,国外科幻作品的翻译引进一直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更多的专业机构开始重视和布局这一市场,翻译引进的国别持续增多,时间跨度拉长,翻译品类和数量不断增加,读者群体持续扩大。可以说,从科幻国际交流事业的整体上看,国外科幻作品的翻译引进正在并将持续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
三、加强科幻国际交流的建议
总结近五年科幻国际交流的经验,展望未来科幻国际交流的发展,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推动科幻国际交流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实现协同发展,增强科幻国际交流的实效性。当前,科幻国际交流已经呈现出官方与民间协同推进的良好态势。科幻国际交流的内生动力已经形成。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在中国科幻作家作品的对外传播领域,渠道还比较狭窄;作家间的马太效应较为突出,有过国外获奖经历的作家比没有获奖经历的作家占据了更多的传播资源;版权输出后,后续的营销工作不到位,导致优秀作品未能获得相应的市场回报;在“请进来”的过程中,比较重视从欧美日等科幻产业发达国家邀请嘉宾,对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科幻创作者和专业人士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于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手段以及网络文学等新的科幻载体,利用的还不够充分。当然,这些问题都是在科幻国际交流的快速持续发展中出现的,也只有通过继续发展科幻国际交流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第二,关注国际局势,注意化解科幻国际交流中的潜在风险。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持续上升,西方国家的一批保守派政客抱持着过时的“冷战思维”,把中国的发展视为对西方的威胁,妄图通过挑动“新冷战”以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与此同时,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因自身发展遭遇瓶颈,自由派政治势力为了转移社会矛盾,在思想文化领域大搞身份政治。这种文化思潮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这些国家的科幻领域。由于当今科幻领域依然由欧美主导,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科幻专业奖项也基本上被美国垄断。以上这些情况,都可能会给科幻国际交流带来潜在的风险。而要有效地化解这些风险,首先要建立起充分的文化自信。中国科幻发展已愈百年,百年间我们并没有闭门造车,而是不断地从外部吸收世界各国科幻文学(文化)发展的精髓,不断探索科幻创作的本土化道路,从而造就了能够培养出世界级科幻名家名作的土壤。今天,中国已经实现了科幻文学(文化)的对外输出,尽管数量和规模都还非常有限,但毫无疑问,中国科幻已经在世界科幻版图上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也是我们对中国科幻的自信和底气的来源。而在实务层面上,我们要在科幻国际交流上坚持以我为主的方向,推动在国内科幻活动的国际化,搭建以中国为主场的国际科幻交流平台,真正让中国成为世界科幻领域中的重要一极。
第三,寻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幻交流。“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幻作为一种低文化折扣的文艺类型,天然的与科技发展和对未来的展望联系在一起,其人文内核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高度契合。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种形式的科幻创作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由于这些国家的科幻创作游离于以欧美日为中心的世界科幻发展史的主流叙事之外,而很少被我们所关注。所以,有必要通过各种渠道,发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幻作家和作品,建立与之长期稳定的交流平台。以科幻为纽带,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思想文化交流,增进互信,促进合作。
第四,促进国内科幻研究发展,搭建高水平国际科幻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相比于科幻创作领域,中国的科幻研究起步更晚,在国际学界的影响力更弱。这直接导致了在国际学界,中国科幻研究的话语权和议题设置权往往并不掌握在中国研究者的手中。这就造成了国际学界一方面对于中国科幻蓬勃发展的态势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对中国科幻发展的内在逻辑存在误读,甚至因为误解将对中国科幻描述为一种文化领域的“异质化”的存在。这种情况既不利于中国科幻的对外传播,也不利于中国科幻的内生发展。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进一步促进中国科幻学术研究的“出海”,在国际学界掌握中国科幻研究的主导权,让中国科幻创作和中国科幻研究的重心都留在中国。可行的具体措施包括:定期举办中国科幻研究的国际学术会议,出版外文的中国学术研究专刊(或网刊),资助国内学者的优质科幻研究著作的外译和海外出版,拍摄中国科幻发展的纪录片通过海外发行渠道,尤其是网络渠道进行播映等。
撰写人:刘健、王大鹏、姚利芬、陈玲
单位: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中国科普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