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研究

中文
English
  • 会议征文和项目评审
  •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 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中心
  • 科普史料馆

中国科普研究 » 科普创作 » 科普创作

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刘欢:在科普实践中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1-08-25 09:39

         科研人员如何做好科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研究员刘欢常常思考这个问题。
        十年来,刘欢发挥自身病毒学和免疫学领域优势,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在他笔下,病毒犹如无影的“剑”,而疫苗则是铸就健康的“盾”。读者不但能了解到预防医学的科学知识,更能感受科学家在追求真理过程中实事求是、大爱奉献的科学精神。 
        日前,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科协等部门首次联合开展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刘欢被遴选为2021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 
        一部好的科普作品首先离不开一个好的故事。在做科普之前,刘欢会先明确科普的目标,根据不同普及对象的需求,尝试用趣味性的语言,提出科学问题,启发读者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可以达成目的?
        比如被疯狗咬过的狂犬病患者并不会直接发病,而是有一定的潜伏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狂犬病毒会通过肌肉组织传递到脑的神经细胞,继而引发狂犬病。知晓这一原理,读者就会记得被咬后需要赶快打疫苗。
        “要构思创作去引导读者主动去思考,而不是单纯的说教。如果每个人都能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这是我认为做科普最完美的答案。”刘欢说。 
        这是刘欢的一个梦想。刘欢希望把科学精神的火种传播给更多人,要为追逐梦想的青少年献上科学思想的翅膀。 
        “科学传播的灵魂是传播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刘欢表示,他会根据需求给不同的普及对象进行科普,从源头培养群众的科学理念。 
        以青少年的科学普及为例,刘欢认为,青少年在学校和成长中要去学习知识,打好基础,为人生发展做好积累。因此,他就从学生培养和授业解惑中下功夫,通过科学普及去促进教学教育,融入科学教育帮助学生启发思维。
        这要求科普作品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应该通过学习和研究教育需求,做到科教融合。同时,科普工作者可以通过一些科学家如何克服困难才能取得宝贵科技成果的故事,带领青少年感受科学思维和方法。这些与科学知识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
        而成年人更愿意接受同工作生活或者社会热点相关的话题,大致多为“所需有益”或者“挺有意思”两种。比如科技突破可以治疗或预防疾病,大家愿意为自己或家人了解一些知识背景。科普就成为一个启蒙的种子,告诉读者和受众科学领域和方向。如果有一天需要用上这些知识,就知道该在哪个领域去了解情况,客观理性地认知、科学合理地应对,科学普及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
        刘欢认为,公民素质提升需要源头上建立高水平科技科普人才机制,才能培养广大热爱科学、支持科学的群众基础,在一个全社会科学普及程度高的人群中就会涌现出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充分释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能源动力!这也是他最真挚的心愿,对于所有默默耕耘的科技工作者而言,“以人为本,你最珍贵。”
中国科普研究所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