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鹏:“一频胜千图” 短视频科普传播效果更佳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 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1-09-23 09:16
短视频的兴起,在拓展知识边界的同时,也让“知识普惠”的愿景逐渐接近。9月14日,由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举办的“短视频+直播赋能知识普惠”研讨会举办。

图为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
会上,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表示,“科学拥有一定门槛,受众的层次不同,对于科学的认知能力也因此不同。科普的本质实际是将科学大众化,而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科普的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从而让公众能够快速欣赏到科学之美。”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44亿,较2020年12月增长1707万,占网民整体的93.4%。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8.88亿,较2020年12月增长1440万,占网民整体的87.8%。
王大鹏认为,得益于短视频用户规模的增加,科普短视频成为目前科普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短视频可以表达出图像和文字难以表达的东西,有些时候几千字文章和图片,通过视频一分钟就能呈现出来,所以科普短视频往往能够实现“一频胜千图”的效果。
“相较于文章的模式,科普视频传播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我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短视频的受众量更大,在短视频平台流量和科普的双重扶持下,短视频能够获得十万、百万甚至更多的点击量;第二,相较于传统媒体,短视频平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帮助受众区分科普短视频的价值,之后精准推送,从而使用户能够快速观看到有价值的视频。”王大鹏说。
谈到科普短视频当下存在的问题,王大鹏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第一,科普短视频总量不多,质量参差不齐,如何让更多人通过制作科普短视频获得满足感和受益,这对于短视频市场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第二,科研成果的科普转化是一个艰巨的工程,目前大多数科普短视频还局限于纯技能或纯知识角度,距离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传播角度,还有一定发展空间;第三,如何确保制作科普短视频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这不仅依赖于平台对于用户的认证,也需要加强对于科学传播人才的认定。
据悉,2019年3月21日,字节跳动联合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技馆,发起了名为“DOU知计划”的短视频知识普惠活动。号召有知识内容创作能力的机构和个体,基于抖音创作、发布知识短视频,通过短视频这种大众更易接受和参与的方式,促进知识的传播、交流和学习。在“DOU知计划”推动下,截至2020年7月31日,抖音粉丝过万的知识创作者达13万名,他们发布的知识视频播放量累计超过3.6万亿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