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研究

中文
English

中国科普研究 » 新闻资讯 » 要闻播报

科普中国智库2022年专题活动“应急科普创新发展”论坛举办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政策室 发布时间:2022-09-09 15:01

9月8日,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应急科普专委会承办的科普中国智库2022年专题活动“应急科普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中粮置地广场举办

本次活动围绕应急科普创新发展主题,包含12场精彩报告和互动提问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应急科普热点难点进行分享和探讨,内容涵盖安全素质提升、校园防灾减灾教育、应急科普宣传对策、应急消防科普等,为助力应急科普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启示。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在致辞中表示,应急科普既是应急管理、安全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未来科普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希望本次论坛能起到推动应急科普创新发展、服务社会发展大局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通过介绍世界各地火山喷发案例,阐释了火山灾害对人身安全、人类活动、气候等方面可能造成的巨大破坏,强调掌握火山灾害应急科普常识能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闪淳昌系统介绍了应急管理概念、目标任务、方针原则、重要意义和新发展态势,他表示,提高公众的忧患意识,普及灾害中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减小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及伤亡损失的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王立祥从自身心脏猝死防治救的工作经验出发,在主旨报告中通过“挖出‘敌人’、打造‘武人’、培育‘众人’”的生动比喻,提出生命全周期心脏猝死防治救方案,并建议建立我国心脏猝死防治救体系,提升心脏猝死防治救综合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朱定真指出,近年来极端天气呈现常态化趋势,不仅直接导致严重的传统灾害,还会引发能源短缺、停网等多种衍生灾害,应急科普要积极应对防灾减灾、公众教育和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何永年讲述了平武幼儿园、长沙塌楼等因掌握防灾减灾知识而成功自救互救的生动事例,倡导防灾减灾意识的唤醒,他认为防灾减灾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普及是减轻灾害的重要环节,也是灾害来临时应急救助的重要方面。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研究员高孟潭、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研究员申旭辉、中国科技馆展览教育中心展览辅导部副主任王紫色、防灾科技学院副校长刘春平、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原副司长尹光辉、原公安部消防局宣教处处长罗秀华、全国优秀科普讲解大赛选手李浩然等分别围绕应急科普宣传对策、自然灾害的空间观测与空间灾害、科技馆开展公共安全科普、学校防灾减灾教育、新时代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应急消防科普、应急消防职业教育等主题做报告。

   

与会者围绕应急科普创新、消防科普、应急科普场馆建设等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郑念高度肯定活动成效,他表示,各位专家的分享为未来开展好应急管理和应急科普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并呼吁在加强内容建设、强化协同配合、注重防治结合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应急科普工作。

活动在人民网、央视网微信视频号、抖音、知乎等平台同步直播,观看人次超过80万人次。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