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智库2022年专题活动“科学家精神弘扬与传承”论坛举办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文献室 发布时间:2022-09-23 14:36
2022年9月20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科普中国智库2022年“科学家精神弘扬与传承”专题活动在“两弹一星”精神的发源地之一——北京第九研究所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主题为 “‘两弹一星’精神弘扬与传承”,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等10位专家围绕“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历史内涵、时代价值、新时代的传承等话题展开交流。
本次专题活动得到了新华网、光明网、科学网、《科技日报》客户端等多家媒体的宣传支持,并在中国科讯、科学网的视频号、微博号等平台同步直播。
开幕式上,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张智雄分别致辞。
王挺所长阐述了弘扬和传承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意义,并介绍了中国科普研究所开展科普中国智库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在科学家精神弘扬和传承方面所做的工作与进展。
张智雄副主任分析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并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基本情况。
杜祥琬院士在其题为《“两弹一星”与科学家精神》的主旨报告中指出,科学家精神“求真是核心,创新是特征,家国情怀、使命担当是灵魂”。精神建设是科技队伍建设的灵魂,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文化保障。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实现科技强国目标的精神长城。
王乃彦院士在题为《我的老师朱光亚》报告中讲述了自己在大学时代师从“两弹一星”元勋、我国著名科学家朱光亚学习能谱学的故事,以及作为朱光亚的学生、同事一路走来的亲身经历。通过他的讲述,大家对朱光亚的了解更加详细,一位严谨谦虚、精益求精、支持创新的科学家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郭传杰做了题为《“两弹一星”精神的当代价值》的报告,通过大量史料梳理了“两弹一星”精神的提出过程,指出“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特质是“家国情怀+科学精神”。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在题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弘扬“两弹一星”科学家精神?》的报告中指出“两弹一星”精神的灵魂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其核心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其制度保障、精神基座是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国家博物馆舆图研究所所长汪前进通过报告《党、国家和科技战线领导人与“两弹一星”精神》,梳理了不同时代的领导人,在发展“两弹一星”事业、表彰“两弹一星”元勋、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等方面战略思想的历史演变,凸显出党和国家的正确决策是我国取得“两弹一星”历史成就的首要原因。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教授张毓强在报告《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国际传播中发出中国声音》中,分析了弘扬科学家精神成为国内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重要问题的基本逻辑,提出了国际传播中弘扬科学家精神、完善科技国际交流体制机制的发展建议。
朱光亚院士之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家精神报告团成员朱明远研究员在《朱光亚的“三进三出北大”与中国核武器事业的起步和发展》报告中,回顾了父亲“三进三出北大”的经历,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朱光亚严谨周密的工作态度、朴实无华的生活作风、严于律己的道德操守、宁静致远的人格魅力,呈现了朱光亚作为科学家的精神风范。
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高级政工师吴明静做了题为《从核武器早期理论研究谈科技创新——“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回响》的报告,从核武器早期理论研究工作谈起,回顾“两弹一星”精神的诞生,结合新时期科技创新态势,分析指出大力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务委员、科学技术史系教授刘晓在报告《“两弹一星”科学家精神的历史内涵》中分析了“两弹一星”对中国现代科技的特殊意义和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副主任、校史馆副主任金富军做了题为《从清华传统到“两弹一星”精神:溯源与传承》的报告,他基于清华大学校训、校风、学风,阐述了清华精神的内涵体系。23位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14位清华校友,他们在求学和后期报效国家的过程中都受到了清华精神的影响。
活动中,主讲专家和与会专家从效果评估、需求把握、正确引导、务实求真等方面探讨了新时期如何更好弘扬与传承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并从细化讨论主题等方面对完善科普中国智库主题活动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