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研究所2020年度第四批对外委托项目申报通知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4-28 16:19
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和《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打造中国科普研究所开放、创新的研究发展格局,按照《中国科协采购管理操作规程(修订)》和《中国科普研究所对外委托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要求,拟组织开展中国科普研究所2020年度第四批对外委托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设置
(一)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在科普领域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0110EMR028)
1.项目任务:
通过算法应用研究,实现对大量科普数据的快速甄别、语义筛查和关键信息提取,为有影响力的科学传播及其政策研究建立扎实准确的循证基础和灵活高效的分析工具。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典型科普内容的主题建模及特征识别
①基于典型科普内容样本库(万级数据量),研发并优化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主题分类及特征识别算法;
②在算法优化基础上,生成典型科普内容主题模型及相关特征集;
③就算法及模型的复杂度、稳定性和可能误差提出详细分析和评价。
(2)典型科普内容的知识图谱及标签应用
①阐明知识图谱应用于科普内容的一般原理、方法和步骤;
②基于典型科普内容样本库,构建相应的概念模型,定向研发并优化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知识图谱算法;在算法优化基础上,完成并阐明知识抽取、表示、融合等关键步骤,生成典型科普内容知识图谱,并完成质量评估;
③就知识图谱用于科普标签等的实现提出详细说明;
④就算法及模型的复杂度、稳定性和可能误差提出详细分析和评价。
经费额度60万元,项目周期为2020年5月~2021年8月。
2.申报资格:
(1)鼓励联合申报,申报单位(之一)为高校或研究型机构;
(2)项目负责人承担过自然语言处理相关领域研究课题;
(3)项目组有同类研究经验和研发攻关能力;
(4)项目组有自然语言处理类核心算法团队;
(5)项目组有数据批量采集处理能力;
(6)项目组有资料性成果整理能力。
3.预期成果:
(1)提交3篇研究报告:①典型科普内容主题模型及特征识别研究;②典型科普内容知识图谱方法及标签应用研究;③科普专题知识图谱及内容特征研究;
(2)发表2篇项目相关核心论文。
4. 其他说明:
(1)科普专题根据课题开展需要确定;
(2)典型科普内容样本库由科普所提供;
(3)要求年内提交算法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4)要求课题组深度支持后期算法试验优化项目。
(二)超大平台和科研机构的科普效能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0110EMR029)
1.项目任务:
对超大互联网平台和科研机构的科普效能进行监测评价,为科普媒介环境的激励引导提供中观层面的循证基础和政策抓手。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超大平台的科普影响力评价及指标建模
①选取若干国内超大互联网平台(如抖音/微博/微信等),评价平台对科普的影响力(一级指标包含但不限于:a.平台作用机制;b.内容生产和传播;c.用户参与和回应;等);
②利用全局/抽样/问卷等数据资料完成指标建模和验证,并对模型稳健性加以检验;
③评估不同平台的科普影响力及其结构差异,就差异原因提出机理解释。
(2)科研机构的科普显示度评价及指标建模
①选取国内典型高校和科研院所,评价科研人员/机构在科普实践领域的显示度(一级指标包含但不限于:a.生产和传播科普内容;b.作科学信源,如公开访谈、研究报道、观点引述等;c.参与/举办科普活动;等,可基于或不限于互联网信息);
②利用全局/抽样/问卷等数据资料完成指标建模和验证,并对模型稳健性加以检验;
③评估不同科研机构的科普显示度及其结构差异,就差异原因提出机理解释。
经费额度50万元,项目周期为2020年5月~2021年6月。
2.申报资格:
(1)鼓励联合申报,申报单位(之一)为高校或研究型机构;
(2)项目负责人承担过评估研究相关课题;
(3)项目组有量化指标建模能力;
(4)项目组熟悉国内常规科普实践;
(5)项目组有资料性成果整理团队。
3.预期成果:
(1)提交4篇研究报告:①超大互联网平台科普影响力(前中期)试评价研究;②科研人员/机构科普显示度(前中期)试评价研究;③超大互联网平台科普影响力评价指标建模研究;④科研机构科普显示度评价指标建模研究;
(2)发表2篇项目相关高水平论文。
4. 其他说明:
(1)要求年内提交超大互联网平台影响力试评价报告;
(2)要求年内提交科研人员/机构科普显示度试评价报告。
(三)科学家与媒体的互动以及公众科学思维训练实践(项目编号:200109EMR030)
1.项目任务:
科学家是科普的第一发球员,媒体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科学媒介中心是促进科学家与媒体高效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争议性科学话题的科学传播普及、前沿热点科技成果科普化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围绕“科学家如何运用大众媒体交流公众关注的科研成果”“科学记者如何客观报道前沿科学进展”等核心问题,开展以下媒介实践探索:
(1)围绕公众关注的科学议题,开展科学家与媒体工作者互动的科学传播活动及其报道宣传,与央媒或影响力大的互联网公司等紧密深度合作;
(2)运营维护科学媒介中心公众号;
(3)科学媒介中心公众号文章专题出版《科学•平行》。
科学探索中心是传播科学精神、反对伪科学和迷信、训练公众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围绕报道重要科学事件,分析科学发展历程,宣传科学精神,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维等核心问题,开展以下工作:
(1)运营维护科学探索中心公众号;
(2)开展面向中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活动。
经费额度95万元,项目周期为2020年5月~2021年5月。
2.申报资格:
(1)准确理解把握中国科学媒介中心、中国科学探索中心的功能定位及国际发展现状;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国际化视野,可与国际组织进行交流;
(2)具有联络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大众媒体等组织机构的资源;
(3)具备组织科学传播、科学教育或文化创意、大学生社群活动的经验;
(4)具有文化教育或科学传播类公众号运营经验,能及时响应社会热点;
(5)项目人员具备编辑资质,能承担公众号文章及图书内容审校,合作图书出版机构在学术、文化、科普等领域具有良好声誉;
(6)具有向社会广泛征集科学内容和组织科普群体的渠道;
(7)鼓励联合申报。
3.预期成果:
(1)科学家与媒体互动的科学传播活动(刊媒惠)共6期(含1期年度活动),媒体报道不少于90篇,产出短视频等科普转化作品(2021年1月底前完成);
(2)科学媒介中心公众号运营,发文150篇,其中原创不少于120篇(12个自然月内);
(3)正式出版科学媒介中心公众号文章选集图书《科学•平行》,提供不少于100本样书;
(4)科学探索中心公众号发文150篇,其中原创文章不少于100篇(12个自然月内);
(5)开展面向中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现场活动12次,线上活动辐射农村中学科技馆10家,并进行相应报道。
(四)社会组织参与科普的体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0109EMR031)
1.项目任务:
社会组织凭借工作机制的灵活性,能高效合理配置各类资源,激发参与活力,实现科普效能提升。该研究主要聚焦科普社会化模式及机制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社会力量参与科普的总体情况调研
通过文献查阅、网络信息抓取或问卷、访谈调研等方式,掌握知名企业、高校、科研文化机构、一流学会、知名媒体等5类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实践的总体情况,总结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科普的资源优势、配合方式、效果、不足、诉求及满足程度、发展共赢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典型案例分析不少于5个。
(2)社会组织参与科普的体制机制研究
研究联合体型社会组织(具有非营利性、公益性等)的运作模式,结合对社会力量参与科普的情况,研讨具有代表性和可供借鉴的社会组织运作案例,开展相关社会组织实体的深度调研访谈,聚焦典型的机构设置、管理体制及其优势分析,为“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等社会组织满足新时代的科普需求提出可供借鉴的发展建议。社会组织参与科学文化传播类及相关领域的优秀案例分析不少于5个,聚焦事业创新、内生动力、共赢模式、发展前景等。
经费额度30万元,项目周期为2020年5月~2021年5月。
2.申报资格:
(1)具备本领域相关理论研究基础,如公共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科学传播研究等;
(2)在本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和团队支撑;
(3)具备开展线上线下调查研究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3.预期成果:
(1)完成高质量研究报告2份(含1份中期研究报告);
(2)形成高质量的决策咨询专报3篇;
(3)联合发表项目相关论文2篇(至少1篇为核心期刊)。
(五)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平台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0111ECR027)
1.项目任务:
科幻产业涉及研究面较宽,包括出版、影视、游戏等方方面面,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幻研究中心对产业的研究刚刚起步,计划与有产业研究基础的团队合作,共同推进产业数据的挖掘及相关研究。具体内容包括:
(1)中国科幻产业(2015~2020)发展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①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②中国科幻产业未来发展目标及重点领域;③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
(2)对截至2020年底之前的中国及欧美、日韩等国家科幻相关从业者(作者,研究者,编辑,活动家等)相关数据进行分类收集整理,包括人员相关背景、作品名称等方面数据,并进行相关分析。
(3)针对当前国内及国外典型国家的科幻发展现状进行资料采集,整理和分析,进行跟踪研究,并形成月度发展动态。
经费额度55万元,项目周期为2020年4月~2020年12月。
2.申报资格:
(1)申报团队应具有科幻产业,科幻人才的研究基础;
(2)项目负责人应具有统筹相关研究团队的能力和经验;
(3)项目团队应该具有采集数据和资料的渠道;
(4)鼓励联合申报。
3.预期成果:
(1)形成中国科幻产业(2015~2020)报告。
(2)形成科幻从业者统计分析(国内及其他典型国家)报告,及1~2篇核心期刊论文。
(3)编制8期发展动态。
(4)提交至少1篇高质量的决策咨询专报。
二、申报要求
(一)项目负责人条件
1.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学术造诣。
2.具有相关领域的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担负项目研究的实际组织和研究工作。
3.组建能够胜任研究任务的团队,且团队成员应当具有相关研究领域的专业背景和研究基础。
4.申报人作为项目负责人在同一批次项目中只能申报一项。
5.申报人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中国科普研究所尚未结项的科研项目超过两项(含)的,原则上不得以负责人身份再次申报。
(二)经费管理及知识产权要求
1.科研项目管理费严格按国家科技经费管理规定执行,项目申报单位应在申报书中明确承诺。
2.项目研究的所有知识产权归甲方所有,未经甲方许可,乙方不得发表与项目研究相关的成果(著作、论文、研究报告等)。
(三)材料提交及评审流程
1.项目组需注册并登录“中国科普研究所会议征文和项目评审系统网站”(http://kpllyth.crsp.org.cn:7001/login),进入“征集投稿”模块进行项目申报。
2.项目组须认真填写《中国科普研究所委托项目申报书》,申报单位须对《项目申报书》内容进行审查,填写审核意见,法定代表人签字,加盖单位公章,申报书扫描件上传至评审系统网站。
3.中国科普研究所对申报单位资格进行审查后,组织专家组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择优确定拟承担单位,并在中国科普研究所官网公示评审结果。
4.项目申报书名称请用以下格式:项目申报-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名称。示例:项目申报-200111ECR027-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平台建设项目-申报单位名称。
5.申报截止日期为2020年5月7日。
三、联系方式
联 系 人:赵玉林 010-62103309
电子邮箱:kpskygl@crisp.org.cn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东416室
邮政编码:100081
![]() |
中国科普研究所委托项目申报书 |
2020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