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征文通知
文章来源:科普研究所 作者: 理论室 发布时间:2018-06-03 16:03
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第十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拟于2018年10月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
论坛旨在为国内外科技类场馆和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实践者、研究者、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搭建交流的平台,以理论和实证研究引领科技场馆科学教育实践。
本次会议面向所有关注科技场馆和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人士征文。期待所有与会者共同分享新时代背景下,馆校结合科学教育发展的理论、实践经验和案例。
主题:面向新时代的馆校结合科学教育
专题一:科学教育领域馆校结合机制与模式研究。
专题二:学校科学课程在科技场馆实现的途径和方式。
专题三:科技场馆科学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
提交的研究论文或案例应未在其他学术会议或者公开出版物上发表。并按照以下标准撰写:
I. 研究论文标准 | Ⅱ. 案例标准 |
1.明确的主题 2.理论基础或框架 3.研究方法 4.数据结果或者典型案例 5.讨论与结论 |
1.明确的主题 2.活动目标 3.明确的对象(如小学高年级) 4.活动的过程 5.经验的总结与提炼 |
收到文章后将由大会学术委员会进行评审,入选者将受邀参加会议,入选文章将被编辑成书,正式出版。
文章提交截止日期:2018年6月30日
投稿请登录会议官网。
网址:http://boruitianxiu.hoohui.cn/guanxiaocms/1/index.jsp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
唐叶 李秀菊
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100081
电话:010-62103209; 传真:010-62103209
附件 1:会议征文主题解读
2:论文格式要求
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组委会
(中国科普研究所代章)
2018年5月21日
附件1:会议征文主题解读
面向新时代的馆校结合科学教育
科学技术的实力决定着国家的力量和民族的命运。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发展国家的科技实力,人才是关键要素。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人才的培养,需要全方位各个层次的高质量的科学教育。
学校有责任满足社会的科学知识需求,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学校不能唱独角戏,全社会都需要更好的吸收有效的科学学习经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提升科学教育的质量。馆校结合是促进校内外融合,提升科学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能够更有效的促进学生和教师去发现、去创造、去设计。科技类博物馆、科技馆是学校之外的最重要的科学教育阵地。科技教育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具有悠久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科学教育中发展不平衡,高质量科学教育资源不充分等问题也比较突出。馆校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缓解发展不平衡,扩展科学教育资源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馆校合作科学教育是科技馆和科技类博物馆与学校形成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以达成共同目标——让孩子们进行丰富的有意义的学习,促进孩子们科学素质的提升。在这样的概念架构下,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研究基于博物馆学习理论和校外科学教育理论的整合。因此,建构主义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基于探究的教与学,科学本质理论等都可以用于馆校结合科学教育领域的研究。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的机制体制、政策与环境讨论以及实证案例;馆校结合的资源开发实践与案例;中小学校对科技场馆资源的需求调查和意愿调查研究等都是本届论坛关注的话题。
附件2:论文格式要求
1. 论文以4000字左右为宜,如有特别独到之处可适当增加篇幅,但不得超过6000字。
2. 论文需包括摘要和关键词。摘要不超过200字为宜,关键词3-5个。
论文标题:宋体四号加粗
作者姓名及单位:五号宋体
摘要及关键词:五号宋体
正文内文:五号宋体
正文一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加粗
正文二级标题:五号宋体加粗
正文三级标题:五号宋体
全文数字及英文字母:Times new roman
3. 论文作者署名请用真实姓名
4. 论文应包含参考文献和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包括作者所在单位,职务,学术头衔、研究方向、联系电话、通信地址和E-mail地址。引文必须准确、可靠,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