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研究

中文
English

中国科普研究 » 新闻资讯 » 学术资讯

科学媒介中心:跨科之桥、越堑之梯、创新之光

文章来源:科学媒介中心 作者: 罗晖 发布时间:2015-01-25 23:15

       新年伊始,中国科普研究所的科学媒介中心微信公共账号正式上线推送。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从事科技传播和科普理论研究的专业机构,我们尝试以信息化手段及时回应公众理解科学、参与科学的关切。

       20世纪以来科技与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科技的影响从学术领域扩展到了政治和经济领域。在科技迅猛发展并日益渗透在经济社会之中,公众更多地希望掌握最新科学知识,政府致力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产业界需要具备更高创新创造能力的劳动力,科学家期待对公众理解和支持科研活动。但是,对于科学的争议也不断涌现。比如,英国以及欧洲社会就转基因作物曾有过激烈争论,以至于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到皇家学会发表题为“Science Matters”的演讲,阐述“我找不出任何有说服力的转基因作物危害人类健康的证据”,并强调科技对国家未来持续繁荣至关重要,要正确认识并处理科技的伦理和实践问题。

       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科学传播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信任、合作、对话、参与是科学传播中的关键词。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各个主体的关系是平等的和交流式的,科技工作者和公众都积极地倾听对方的意见,新闻记者发挥着信使的作用。重要的是,公众与科学家具有同等的资格参与科学事务的讨论,重大科技政策、科技决策都需要得到公众的支持,科学家作为社会的成员,即使在科学问题上,并不比其他知识人群具有更高的发言权。

       科学传播渠道从纸媒、影视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日益多元、立体、交互和精准化,科学媒介中心模式应势而生。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创建了EurekAlert!,向大学、医疗中心、期刊、政府机构、企业和其他从事科研的机构提供一个向媒体发布信息的平台,英国Welcome Trust基金会等机构支持创建了英国科学媒体中心,还有澳大利亚科学媒介中心,新西兰科学媒介中心、日本科学媒介中心,丹麦科学媒介中心,加拿大科学媒介中心等等。新的平台有效地促进了科学与媒体合作,得到了各方面的共识和支持。

       科普所创办科学媒介中心的宗旨是什么?用宋健院士的观点最为贴切。他在2014年10月17日写给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信中,强调科学普及是跨科之桥、越堑之梯、创新之光。我认为,围绕这一宗旨,科学媒介中心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发挥作用:

       第一,促进理解科学。英国皇家学会《公众理解科学》报告(1985)对“科学”和“理解”的定义具有时代意义。“科学”包括数学、技术、工程和医学,也包括对自然界的系统调查和从这些调查中所得知识的具体运用。“理解”,不仅包括对科学事实的理解,也包括对其方法和限度的理解,以及对其实际影响和社会后果的一种认识。对于包括风险、不确定性和多变性在内的统计学的基本理解,以及消化、吸收数据材料的能力,也是理解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媒介中心所提供的信息,不仅要有助于公众了解基本科技知识,更重要的是支持他们要理解科学,也就是理解科学方法,并通过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观点和判断。

       第二,传播科学文化。狭义的科学文化(scientific culture)是包括科学传统在内的科学共同体的价值观,它具有默顿(Robert Merton)提出的普世、自我纠正的共同体(communism)、无私和有组织的批评四大特征。其所指涉的是科学家(或者说“科学共同体”成员)应当如何去开展科学研究所秉承的共同信念或观念。与之相对,科学在社会语境(social context)中形成的文化被称为广义的科学文化(science culture)。现代社会中,科学已经成为了整体性文化的主导力量,科学不仅仅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科学对于公众的生活方式,价值体系甚至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狭义的科学文化和广义的科学文化之间,科学传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而科学媒介中心应该努力成为狭义的科学文化向社会的科学文化渗透和扩散的桥梁。

       第三,构建信任关系。科学的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但是科学家对媒体的信任始终是一个问题。媒体对科学的“编辑”在某些方面导致了当前科学共同体与媒体之间存在罅隙:一方面,科学家抱怨媒体误解其本真的含义,往往注重追捧科学人物和科研结果而对科研过程和细节重视不够,甚至是忽视,等等;另一方面,媒体则指责科学家们不擅长讲科学故事,不配合媒体采访等等。虽然有研究指出二者之间的这种紧张关系并不符合实际,因为科学家们在媒体采访中获得了收益。正是因为这方面的因素,科学媒介中心应该在构建科学家与媒体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上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评估科学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越来越注重用户的多元需求,为了更好地进行量体裁衣式的精准传播,就必须对科学传播进行评估,包括对受众的研究,对内容的把握,对传播途径的调配,对传播效果的反馈,甚至包括前馈等等,这些都需要科学传播在顶层设计中纳入评估思维。科学传播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做好科学传播需要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从治理现代化的视角出发,把科学传播看作是科技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上对科学传播进行评估也应该是科学媒介中心应该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的一部分。

       第五,及时解疑释惑。近年来,针对转基因、核能、PX项目等出现的诸多争议往往都在某些环节可以或隐或现地看到科学的缺失。科技界也主动通过媒体面向公众解疑释惑。比如,自2011年开始,中国科协通过“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搭建了科学家与媒体交流的平台,为媒体提供了获取科学信源的重要渠道。科学媒体中心将在科学评估媒体科学传播状况的基础上,提高对科学热点问题的预见性,主动发起科学议程,邀请科学家就热点话题或者突发事件深入解读事件背后的科学话题,并通过媒体进行积极有效的科学传播。

       2014年是中国加入互联网20周年,同时也被媒体称为科普信息化元年。2015年,我们充满信心和期待,希望通过科学媒介中心的努力,秉持全球视野、时代高度、历史纵深、科技前沿的理念,传播科学共同体权威、理性、及时、准确的声音,让科学共同体借助科学媒介中心的平台更好地承担科学传播的使命,让广大公众在科学媒介中心的平台上获取更多的权威科学信息,从而为做出理性的决策储备科学资源。

(作者为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