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东红赴法国参加“科学与你”国际科学传播大会并做主旨报告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尹霖 刘萱 发布时间:2015-07-09 11:29
6月1-7日,应法国“科学与你”国际科学传播大会组委会邀请,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程东红前往法国南锡参加2015年“科学与你”国际科学传播学术会议,并做题为“中国特色科技馆体系的构建:策略、架构、机制与评估”的大会主旨报告。

报告提出,在全球范围内科学传播的社会语境共同经历着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与公众关系、社会传播模式等重要的转变。与欧洲单一国家相比,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点显著;而若将欧盟当作一个整体看待,欧盟与中国却面临着相似挑战。中国的社会语境具有突出的本土化特征。中国公众的科学传播需求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特征,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传播模式的跨越性变革加剧了这一特征。立足社会语境的客观现实,中国以本土化的科学传播策略,逐渐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各方参与的公众科学传播体系。报告分析了中国科学传播的社会语境并与欧洲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比较,阐述了根据中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要求和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的需求与实际能力,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科技馆体系的发展策略和顶层思路,进而分别介绍了该体系中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以及数字科技馆的建设路径、发展现状及其“四位一体”的互动关系。最后,报告基于实证调研数据,对流动科技馆的运行机制和传播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提出以社会语境的思维方法指导中国科技馆体系建设的几点体会和思考。报告主题突出了不同社会语境对科学传播策略的选择作用,重点阐述了中国特色科技馆体系建设是考虑到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条件、符合各地区发展水平、满足各类公众科普需求的必然选择。
该报告基于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及实证研究这一课题成果,课题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和中国科技馆研究人员组建的课题组共同完成。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程东红副主席带领下,不仅对“四位一体”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进行了宏观的研究,而且选取典型地区,分别赴山东省和云南省,对当地县市级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的资源配置、人员经费、协同机制、公众反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和访谈,收集了大量一手研究资料,对中国特色科技馆体系建设的后续发展做出了进一步思考。
为了筹备好“科学与你”2015年国际科学传播会议,主办方曾于2013年11月和2014年1月分别召开了两次科学委员会会议,商议2015年会议的主题,并对会议论文和发言人进行遴选和审核。程东红副主席作为“科学与你”国际科学传播会议科学委员会中少数非欧盟国家成员之一,在2013年的科学委员会对当前国际科学传播趋势与挑战的讨论中,提出了“不同社会语境中的科学传播策略”的研究命题,建议国际同行将社会语境因素纳入科学传播研究视野,关注社会语境对科学传播的影响,拓展不同社会语境下多样性科学传播体系的研究视角。她在2014年科学委员会确定2015大会议题的讨论中,建议将“社会语境中的科学传播”作为2015年大会的主要议题之一。程东红本人因故未能出席上述会议,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刘萱博士代表她出席并做报告,相关研究工作也是在刘萱、任杰的协助下完成的。由于准备充分,以上观点被大会科学委员会采纳,“语境和语境的作用(Contexts and the effects of contexts)”成为2015大会的四个主题(directions)之一。
“科学与你”是法国洛林大学2012年创办的全球性长期项目,该项目以促进“科学文化”为主旨,自2012年创办以来持续受到法国高等教育部的资助,面向世界各国对科学文化交流和科学传播感兴趣的研究者、博士研究生、媒体从业人员、领导者和记者开放。“科学与你”项目由科学传播国际会议、博士研究生培训、科学文化活动三个模块组成。科学传播国际会议每三年举办一次,面向全球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者公开征稿并出版会议论文集,是专注于科学传播研究、科学文化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学术会议。博士研究生的培训项目向全球在读的理工科博士生开放,资助在读博士生接受科学文化、科学传播技能的相关培训,鼓励他们开展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活动。科学文化活动直接面向公众,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营造建设学校与社区的科学文化环境。
会议期间,程东红副主席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洛林大学、德国莱茵瓦尔应用技术大学等组织与机构的与会代表进行了接触,并表达了在科技馆建设和科学传播研究方面建立合作关系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