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文章来源:科普所 作者: 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9-29 09:48

9月28日,以“面向未来的科学素质建设”为主题的第二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致欢迎辞,孟庆海、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作主旨报告。来自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全国科协系统的学会和地方科协、科技场馆以及传媒机构的专家、学者、科普工作者400余人分别在线上线下参加会议。王挺主持大会开幕式。

孟庆海在题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的思考》的主旨报告中以应急科普为切入点,阐释了科普在国家治理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紧扣时代之变,把握科普的内涵、理念、手段和机制之变,指出要实现科普之治,更好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创新发展服务、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需要走出社会化协同、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国际化合作科普新发展路径。
孟庆海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普工作必须有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要胸怀两个大局,摒弃路径依赖和惯性思维,以自我变革的姿态迎接未来。他强调,面向未来的科普要更加突出价值引领,特别是要焕发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感召力、引领力,让“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观引领,真正厚植创新沃土。
孟庆海指出,当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伟大社会实践,巨大中国科普实践尤其是在基层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举措、新经验。实践已经走在前面,理论需要紧紧跟上。他希望广大科普理论工作者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聚焦科普实践,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周忠和作了题为《科研人员做科普:一些问题的思考》的主旨报告。周忠和从为什么要鼓励科研人员做科普之问切入,分析了当前科研人员做科普的困惑,从政策设置、个体参与等不同视角,提出改善科学家不愿、不屑、不敢、不擅长做科普现象的思考和建议,他呼吁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普,为推动科学文化建设与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贡献力量!在28日的大会学术报告环节,王挺、天津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陆为民,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胡军分别作了题为《面向2035 的科学素质建设路径思考》《天津全域科普的探索与实践》《“十四五”期间加强生态环境科普工作的建议》的报告,从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方面开展学术交流。当天下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李正风、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高级业务主管徐雁龙、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胡卫平、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增一分别作了题为《关于新时代公民科学素质的再思考》《关于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思考与实践——以中国科学院为例》《基于核心素养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社交媒体应急科普能力探析:以“双黄连事件”为例》的学术报告,研讨当下与未来科学素质建设和科普工作的推进机制和发展方向。

这些报告立足新起点,面向新时代,聚焦科学素质建设,提出新理念新做法,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会上,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进行了深入的思想碰撞,拓宽了专业视野,提高了理论水平,并就如何面向未来深入推进科学素质建设进行了有益探讨,明确了实践方向。

大会同期对中国科普研究所最新6项优秀学术成果《中国科普图书史丛书——悟理之路:中国物理科普图书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小丛书——新中国科普70年》《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20)》《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2019)》《科技工作者科学传播译丛——科学随笔写作指南:如何写好科学故事》《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报告(2019)》进行集群发布,并为此次大会评选的优秀论文进行颁奖。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华医学会、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协办,北京科技报社承办。会议以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同等重要”为根本遵循,邀请科学普及与传播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为服务面向2035年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建言献策,助力打造科学素质建设生态,推动新时代科普工作创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