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译丛”译著(第一辑)出版
中国科协于2014年8月启动“科学文化译丛”项目,旨在通过引进翻译国外优秀科学文化研究成果,为我国的科学文化建设提供更多可借鉴的学术资源。项目由中国科协调宣部支持,中国科普研究所负责组织协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丛书。“科学文化译丛”第一辑共包括11种图书:《现代科学的起源》《科学文化与西方工业化》《好奇心:科学何以执念万物》《科学、文化与社会:21世纪如何理解科学》《珍宝宫:伊丽莎白时代的伦敦与科学革命》《科学、文化与现代国家的形成》《启蒙运动:为什么依然重要》《实验室法则》《实验是如何终结的?》《科学文化的兴起:科学与现代性的塑造(1210-1685)》《工业启蒙:1760-1820年伯明翰和西米德兰兹郡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现代科学的起源》,原著作者赫伯特•巴特菲尔德(英国),译者张卜天。本书是科学思想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第一次在历史研究中把“科学革命”一词用作核心概念。该书论述了14世纪到19世纪的科学思想史,以中世纪晚期的冲力理论为开端,阐述了现代科学的兴起,描述了哥白尼、伽利略和培根等思想家在突破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方面作出的艰苦努力,并追溯了哈维、牛顿、玻意耳等科学家对其时代思维方式的影响。

《科学文化与西方工业化》,原著作者玛格丽特•雅各布(美国),译者李红林、赵立新、李军平。本书阐释了17世纪和18世纪科学知识成为欧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反过来导致工业革命的发生。该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来探讨哥白尼之后17世纪的科学;第二部分探讨科学如何适应不同的文化语境,并如何推动西方各国的工业化进程。此外,该书还阐述了在科学推动西方各国工业化进程的过程中,英国比大陆同行要更加成功的原因。

《好奇心:科学何以执念万物》,原著作者菲利普•鲍尔(英国),译者:王康友、朱洪启、王黎明。本书描绘了人类好奇心的进化史。透过宇宙的激辩,围绕真空的争论,逐一揭开好奇心那神秘、僭越、聪敏、冷静的层层面纱,伽利略、玻意耳、牛顿等大师的思想跃然纸上。至于本书的开篇之问——当代的好奇心是否被过于纵容,则留待读者慢慢体味。

《科学文化与社会:21世纪如何理解科学》,原著作者马克•埃里克森(英国),译者孟凡刚、王志芳。本书结合科学发展中的一些实例,对人们是如何理解科学,进行了多种角度的观察和分析。作者重点比较了通行观点,即将科学看成客观发现的看法与其他将科学看成是主观建构的看法。他倾向于科学的社会建构观点,但强调说,为了理解科学,应将科学和社会都看成一个整体,并认识到科学、社会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本书关于各种观点的比较,对理解现代各种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史学流派也很有帮助。

《珍宝宫:伊丽莎白时代的伦敦与科学革命》,原著作者德博拉•哈克尼斯(美国),译者:张志敏、姚利芬。本书通过考察伊丽莎白时代伦敦六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案例,探讨伦敦城如何为科学革命奠定了社会基础,并探索那些对培根构想所罗门宫有启发的人和事。该书既刻画了个体从业者的鲜活形象,也展示了他们在接受自然世界复杂性时面临的挑战,描绘出伊丽莎白时代伦敦范围内的知识交换网络组织和科学探索学术圈。

《科学、文化与现代国家的形成》,原著作者帕特里克•卡罗尔(英国),译者:刘萱、王以芳。本书主要探索科学、文化与政府之间的深远关系,是对欧洲现代文化的新见解。从17世纪罗伯特•玻意耳的实验科学说起,提出了“工程科学”这一概念,认为新兴的机械哲学的精髓是工程实践和技术,继而考察了工程科学被引进爱尔兰殖民地的历程,并通过剖析在爱尔兰开展的绘图法、统计学和地质史、公共卫生等工程,形象地展现了科学在现代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启蒙运动:为什么依然重要》,原著作者安东尼•帕戈登(英国),译者:王丽慧、郑念、杨蕴真。本书论述了在现代西方世界观的产生过程中,启蒙运动所蕴含的普遍的、世界主义的社会理想,如何演变成西方世界的核心,并与传统的封闭世界观相抗衡。启蒙运动所延伸出的“人的科学”倡导了一种人文的、自律的、脱离传统和偏见的理念,是推动人类走向普遍的世界主义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启蒙运动在现代依然重要的原因。

《实验室法则》,原著作者罗伯特•查罗(美国),译者王大鹏。本书论述了科学研究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首先概括介绍了美国有关科学研究的法律、法律体系和法律思维,然后通过一些案例阐述了如何解决科研中涉及的法律和伦理问题。该书对于促进我国完善科研法律体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实验是如何终结的?》,原著作者彼得•伽里森(美国),译者董丽丽。本书聚焦于“理论如何从现代物理实验室产生”这一问题,通过对20世纪三个不同时期的微观物理学实验的刻画,勾勒出物理学实验中理论、仪器与实验三种文化之间相互交织的复杂关联,展现了物理学实验由工作台逐步发展为耗资不菲的大型加速器的物质文化史。该书兼具历史及哲学的分析视角,适合具有相关学科知识背景的从业者,以及对历史、哲学和实验室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科学文化的兴起:科学与现代性的塑造(1210—1685)》(上、下),原著作者斯蒂芬•高克罗杰(英国),译者罗晖、冯翔。本书通过广阔的历史画卷,展开了西方科学文化成长的历程,并重点探讨了作者所关注的“科学的自主化进程”与“科学的合法化进程”问题。作者在对早期现代西方、古代中国、中世纪伊斯兰的科学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以后,意识到科学在当代的显赫地位并非与生俱来的,直到17世纪,“自然哲学”(即今天所说的科学)才开始演变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典范,此后科学很快就成为现代性和现代文明的主要标志。在现代科学文化的形成过程中,神启(基督教的认识体系)、自然哲学与真理的关系就像一个“三角结构”,神启和自然哲学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从而百川归海似的达到真理。

《工业启蒙:1760—1820年伯明翰和西米德兰兹郡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原著作者彼得•琼斯(英国),译者李斌。本书探索了英格兰在1760—1820年期间变身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的转变过程。该书将关注的重点集中在科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上,基于记录马修•博尔顿的活动及索霍工厂的特别档案,由此揭示出西米德兰兹郡经历了一个有用知识与“技术诀窍”相融合的进程,自然哲学家与技术专家、企业家形成了一种亲密和高效的关系。

- 上一篇:2007中国科普报告
- 下一篇:科学家传播能力指南